結構性超聲波(18 至22 周)

結構性超聲波(18 至22 周)

懷孕到第 18 至 22 周,孕媽咪可進行結構性超聲波檢查,檢查嬰兒的主要結構包括肢體及內臟器官等有否異常。
 18 至 22 周的關鍵性
太早照,胎兒還小,部分器官可能未能看清楚。
太遲照,胎兒發育完整的骨頭或遮擋內臟器官,令檢查較困難。
檢查內容
包括頭骨、顱內結構、唇裂、胸部、腹部、心臟、腎臟、膀胱、外生殖器官和肢體畸形。
雀巢心得精華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孕中期必讀家居危機
懷孕中後期,避免長期站立或久坐,應該多到戶外散步 坐下時,可以放一個柔軟的靠墊,用於支撐腰部 避免穿高跟鞋,選擇一雙容易穿著及舒適的運動鞋,外出時不會走得太累 減少粗重體力勞動或提舉重物 懷孕期間容易尿頻,平衡力較弱,選擇床邊睡覺,以方便如廁及慎防因下床時失去平衡而跌倒 需要時可選擇穿著孕婦褲或托腹帶,減輕腰部壓力   托腹帶使用方法小貼士 先對準腹部放好托腹帶 將兩條帶子放在背後交叉擺放 將交叉好的兩條帶子拉往前方黏貼到腹部 將托腹帶貼在後方的部分拉到腰部,以產生提起腹部的效果
了解更多
無痛分娩
以下情況的孕媽咪不能順產,因此不能採用無痛分娩: 胎水過少 在即將分娩前,胎兒頭部仍未移到孕媽咪的下腹位置 胎兒生長情況不理想   以下情況的孕媽咪亦不宜採用無痛分娩: 第二或第三胎,無痛分娩較難進行,因為由陣痛到分娩的時間比較短,子宮頸口開的度數亦難以估計 孕媽咪脊柱曾有毛病,曾做過手術 孕媽咪的脊骨皮膚曾經發炎或有囊膿,當脊柱接受注射麻醉時,皮膚有機會感染細菌 血小板過低,當注射麻醉劑時,容易積聚血塊,壓住神經線 無痛分娩有甚麼風險? 由於麻醉劑會注射入孕媽咪的神經管道,可能會影響神經線。孕媽咪產後或會感到頭痛,但風險比較低。此外,採用無痛分娩的孕媽咪,相比沒採用無痛分娩的媽咪,會多出10% 機會難以完全自然分娩,需要醫生用特別儀器將胎兒吸出來。   其他緩和痛楚方法 聞笑氣 孕媽咪即將分娩,特別是子宮劇烈收縮時聞笑氣,不過不宜長時間聞氣,因為會容易嘔吐和暈眩。  注射肌肉止痛針 於臀部注射肌肉止痛針,但注射後,寶寶有可能因吸收藥物而呼吸不暢順,不過不會影響健康,醫生可以為寶寶注射解藥,能盡快消除不適感。
了解更多
正餐無胃口仲可以食呢D......
營養價值高的小吃例子包括: 烚番薯/粟米 (建議進食分量:2-3個雞蛋大小的番薯或1/2碗粟米) 它們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既飽肚又能紓緩便秘。它們亦有不同的植物元素,如橙黃色的番薯含豐富胡蘿蔔素、粟米含玉米黃素、紫心番薯含有花青素等。   全麥麫包/穀麥包 (建議進食分量:一片) 全穀物類含豐富維生素B、纖維素、鐵質。喜歡香甜口味的話,可加入香蕉、士多啤梨、藍莓等作三文治餡料。你亦可選擇高蛋白質的餡料, 如低脂芝士和雞蛋。芝士含豐富鈣質,雞蛋含有多種寶寶發育所需的營養素,如碘質、鐵質、維生素D等。   低糖早餐穀物片 (建議進食分量:1/2碗) 早餐穀物片大多添加了葉酸、鐵質、鈣質及各種維生素,準媽媽應選擇低糖分的產品。部分以全穀物製作的產品會有更多纖維素。準媽媽可以選配低脂牛奶、加鈣豆奶或低脂乳酪伴吃。   各式新鮮水果 (建議進食分量:1個(大小如女士拳頭) 或1/2碗) 水果含有豐富纖維素,幫助紓緩便秘。橙黃色的水果,如哈密瓜、芒果、木瓜等含豐富的胡蘿蔔素和茄紅素 ; 奇異果、士多啤梨、柑橘類水果, 如橙、沙田柚等含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身體吸收鐵質。水果含豐富鉀質,能穩定血壓。   原味焗果仁 (建議進食分量:1滿湯匙) 果仁含有豐富鐵質、鈣質、鋅質、維生素E、蛋白質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果仁香脆可口,用來代替餅乾、薯片最好不過,但要注意控制進食的分量。   豆腐花 (建議進食分量:一碗) 傳統方法製作的豆腐花以石膏粉凝固,含有豐富鈣質。你可加入少量水果伴吃,增加甜味,避免加入大量糖。   烚蛋 (建議進食分量:一隻) 雞蛋含豐富蛋白質、鐵質、碘質、維生素A及D。吃烚蛋比炒或煎蛋更少脂肪,可減少攝取額外熱量。   烚枝豆/毛豆(建議進食分量:6-8湯匙) 除枝豆及毛豆外,湯水內的乾豆,如眉豆、扁豆都含有豐富蛋白質、鐵質、葉酸及纖維素。   低脂或脫脂奶及代替品 (建議進食分量:1杯) 牛奶含豐富鈣質、蛋白質、碘質及維生素B2、B12,能令骨骼牙齒堅固。假若準媽咪未能飲用牛奶,可以選吃低脂芝士、低脂乳酪或加鈣低糖豆奶,補充鈣質。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注意補充營養素
孕媽咪在懷孕期,需要補充足夠營養素維持健康免疫力,孕育健康寶寶。   首13 周 葉酸、碘,維他命A 14 至40 周 葉酸、碘,維他命A、B、D、鐵、鋅,奧美加-3 脂肪酸,鈣,蛋白質供胎兒生長     碘 助寶寶生長和腦部發育 •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孕媽咪每天須攝取250 微克碘 • 日常飲食較難攝取足夠碘,或需考慮供孕婦服用的含碘多種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劑 攝取來源: • 紫菜、海帶、蛋黃、奶類產品及海產等(海帶含碘量非常高,建議每星期進食不多於一次) 維他命A • 有助視覺發展 • 維持正常生長和免疫功能 • 過多維他命A 或令胎兒有缺陷,所以若選用營養補充劑,須先諮詢醫生 攝取來源: • 紅和黃色水果:車厘茄 • 深黃色蔬菜:南瓜、蕃薯 維他命B • 維持能量正常代謝,幫助神經系統正常運作,促進成長及發育 • 維他命B6:協助製造紅血球、荷爾蒙及抗體 • 維他命B9 (葉酸):有助預防孕媽咪貧血和胎兒患上神經管缺陷 • 維他命B12:協助製造紅血球和增進食慾 攝取來源: • 全麥穀物、魚類、肉類、奶類、蛋類、豆類和蔬菜 維他命D • 幫助身體吸收鈣質,是骨骼發展的重要元素 • 調節身體免疫功能; 有研究指出懷孕期攝取 足夠維他命D 可減低寶寶日後患上食物敏感機會 攝取來源: • 曬太陽時,皮膚會製造維他命D,建議每星期兩至三次讓陽光照射到臉及手部皮膚5 至15 分鐘 • 食物來源: 三文魚、沙甸魚、蛋黃和添加維他命D 的奶類製品 鐵質 孕媽咪需製造血液量增加,鐵質是製造紅血球重要元素之一,亦同時有助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 為寶寶出生後首幾個月的需要做儲備 攝取來源: • 肉類、雞蛋、深綠色菜如菜心及菠菜,果仁等 鋅 • 鐵質豐富食物一般亦含有鋅,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幫助寶寶生長 • 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幫助寶寶生長 攝取來源: • 肉類(如牛肉)、海鮮(如蠔) 奧美加-3 脂肪酸DHA • 構成腦部皮質層及眼睛視網膜主要成分,有助寶寶腦部及視力發展 • 有助心血管系統健康 • 懷孕期增加奧美加-3 脂肪酸攝取可有助寶寶日後預防患上敏感症狀包括哮喘、濕疹 攝取來源: • 水銀含量較低而又富含DHA 的魚類,包括三文魚、沙甸魚、木棉魚(俗稱大眼雞)等 鈣 • 幫助胎兒骨骼及牙齒生長 • 減低早產機會 攝取來源: • 牛奶、芝士、深錄色菜如菜心,小魚乾等 蛋白質 • 提供熱量,及修補身體組織 • 維持胎兒生長發育 攝取來源: • 海鮮、牛奶,雞蛋  
了解更多
孕吐、便秘、尿頻怎麼辦?
懷孕期的不適大都只屬短暫性質,孕婦不用驚惶。 藥物可經胎盤傳送到胎兒的血液影響胎兒。某些藥物更會令胎兒發育畸型,所以如非必要,應盡量避免服用藥物。如必須用藥,亦要經醫生處方才可服用。 部分香薰精油並不適合懷孕期間使用,如有需要,請向醫護人員查詢。   1) 噁心及嘔吐 於懷孕初期極之常見,通常只須改變飲食習慣,便可令情況改善。某些懷孕及身體異常的情況,例如雙胞胎、葡萄胎及甲狀腺毒症,亦可導致孕婦出現嚴重嘔吐。嚴重嘔吐可引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若24 小時內無法進食、體重下降小便呈深色、8小時以上無小便、感覺虛弱、暈眩、抽筋、腹痛、發燒等情況,須立刻求診,接受適當的治理   處理小貼士 選擇乾身的食物(如麵包、餅乾)、低脂的食物、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麵、薯蓉)和酸味的飲料(如檸檬水、酸梅汁)。 避免進食肥膩和煎炸的食物、咖啡、蒜頭及其它香料。 早上慢慢起牀,進食後避免立即刷牙及刷舌頭。 打開窗戶以確保空氣流通。 要有足夠休息,避免體力透支。 應『少吃多餐』,每兩至三小時要進食一次,千萬不要餓着肚子。 盡量在餐與餐之間(即非進餐時)飲用流質,以避免胃脹。 切忌吸煙,家人亦應避免吸煙。 盡量減少去人多和空氣混濁的地方。 如情況嚴重,醫生亦會處方止嘔藥物舒緩症狀。    2) 心口灼熱 在懷孕期非常普遍。胃部與食道的「括約肌」受到黃體酮荷爾蒙的影響變得鬆弛,以致飯後胃酸倒流到食道,引起刺激和灼熱的感覺。肥膩的食物會使情況加劇。   處理小貼士 少吃多餐,慢慢細嚼食物,切忌太急促進食 避免進食刺激及辛辣的食物 進食後的一至兩小時內避免躺下或彎腰 睡時墊高頭部 日常穿着鬆身衣物。 切記不要亂服胃藥。服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請教醫生。   3) 便秘 一至四成的孕婦會出現便秘現象。主要是因為黃體酮賀爾蒙令腸道的平滑肌鬆弛及令腸道的正常蠕動減低,再加上腸道細胞會比平時吸收更多水分,所以便引致便秘。   處理小貼士 每日飲8至12杯流質(例如水、湯或奶),暖或熱的更佳 增加進食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全麥麵包、蔬菜、水果及豆類 維持適量運動,例如散步和游泳 切記不要亂服瀉藥   4) 尿頻   懷孕期母體內的腎臟血流量是正常的一倍半,加上黃體酮荷爾蒙令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所以孕婦常會有尿頻的情況。孕婦的尿道很易受到感染,若缺乏適當的治療,可引致腎炎及早產。因此,若有尿道炎的症狀如尿頻、小便赤痛或小便有血,便要及早看醫生。 處理小貼士 切記不要為避免尿頻而限制飲水或進食流質食物,因為若身體缺乏水分,只會增加尿道炎的機會 若尿道炎持續或有經常性尿道發炎,表示可能患有先天性尿道或腎臟結構異常,應盡早就醫,作出確實的診斷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