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與牛奶之比較

母乳與牛奶之比較

為甚麼忌飲普通牛奶? 
 
  • 母乳和牛奶的成分有三大不同之處
 
  1. 牛奶含有過多蛋白質(是母乳的三倍!)
  2. 牛奶不是理想的鐵質攝取來源(含鐵量太低!)
  3. 牛奶的鈉(鹽)含量比母乳高三倍!
 
  • 給一歲以下的寶寶定期餵哺普通牛奶有甚麼健康風險?
 
  1. 過量蛋白質和礦物質(鈉)會對寶寶的腎臟構成沉重的壓力!
  2. 寶寶需要多加飲水才可排出多餘的營養,過程中會增加脫水的風險!
  3. 牛奶的鐵質含量低,導致寶寶缺鐵!
  4. 久而久之寶寶會患上貧血,並增加體能和精神發展永久受損的風險。
 
  • 牛奶含過多蛋白質及不能提供足夠的碳水化合物
  • 母乳的成分以乳清蛋白為主,牛奶則以酪蛋白為主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有營茶點必備元素
低糖少甜 除了預防蛀牙,也避免寶寶吃太甜的食物,日後或只吃味道濃烈的食物。   無添加 不宜給寶寶進食添加蔗糖或香料的食物。選擇天然食材,例如水果、水果乾,又或自製營養食物如香蕉奶昔、南瓜粥等。   少鹽低脂 過量鹽分和脂肪會為寶寶的消化系統帶來很大負擔。大部分大人零食的含鹽量多,宜給寶寶進食嬰兒零食。   易於吞嚥 不宜給3 歲以下的寶寶吃容易哽塞喉嚨的糖果及水果,例如棉花糖、軟糖或提子,也不宜給4 歲以下的寶寶進食原粒堅果,以免堅果進入支氣管或肺而造成危險。   留意致敏成分 有些寶寶或會對某些食物敏感,選擇茶點時要留意食物標籤。 一周茶點建議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上午茶點 蘋果片 橙片 + 乳酪乾 木瓜伴乳酪 蜜桃粒 + 鮮奶 水果乳酪 薏米曲奇餅 + 鮮奶 番薯條 下午茶點 鮮奶 + 全穀物牙仔餅 提子包 + 芝士片 動物餅 + 鮮奶 花生眉豆蓉湯 芝士三文治 海帶綠豆糖水 水果 + 乳酪    
了解更多
懷孕期各種營養素的功用
蛋白質:   促進健康成長、發展和修復身體組織。 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是您和發育中寶寶建立身體組織的重要元素。蛋白質可來自動物和植物,動物性食物含有人體不能自行產生的必需氨基酸,因此必需透過飲食吸收。 素食媽媽無需轉吃肉類以攝取蛋白質,其實大豆亦含所有必需的氨基酸,懷孕期只要注意大豆的攝取量,同時配合其他蔬菜、豆類和穀類食品,足已滿足準媽媽的蛋白質需要。   懷孕期補充足夠蛋白質的益處。 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對媽媽及寶寶均有莫大益處,除有助建立充足的母體組織外,更能確保胎兒的正常發展。 必需的脂肪酸:    亞麻(油)酸(LA)和(次)亞(麻)油酸(ALA)促進身體的正常運作。 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對調節細胞正常功能極其重要,亞麻油酸 有助維持免疫系統功能,次亞麻油酸則對精神及認知功能尤其有益。因為人體不能自行產生脂肪酸,所以兩者都是飲食的重要部分。理想的攝取來源是果仁、植物油類、紅肉和奶製品。 攝取來源:  亞麻油酸:蔬菜油(粟米、葵花、藏紅花和大豆)、果仁和果籽。 次亞麻油酸:蔬菜油,例如芥花、亞麻籽、合桃和大豆油。  DH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維持寶寶腦部和眼睛發展。 DHA(其中一種重要的奧美加 3 脂肪酸)對腦部、心臟,特別是眼部的細胞功能非常重要。   攝取來源:  蛋黃 。 含豐富魚油的魚(鯖魚、鯡魚、三文魚和沙甸魚) 。 葉酸:   對寶寶神經管系統的正常結構非常重要。 這種維他命B對細胞分裂、嬰兒神經管系統的正常結構和血液的正常功能很重要。 葉酸攝取不足可能會引致神經管缺陷(脊柱裂)、出生體重過輕、早產、貧血、發育不良。   攝取來源: 綠葉蔬菜:例如菠菜。 花科蔬菜:例如西蘭花和椰菜花 。 豆類:例如大豆和扁豆。 水果:例如橙和木瓜。 維他命D: 這種維他命非常重要且作用多,包括促進骨骼、肌肉質量和免疫功能的健康。 缺乏維他命D,孕婦會增加患上骨軟化症的風險;寶寶亦會增加成長受損、後天骨骼健康受損(例如佝僂病和骨軟化症)及患炎症和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   攝取來源: 含豐富魚油的魚:例如三文魚和吞拿魚。 強化或含高維他命D的食物:穀麥早餐、牛油和蛋黃。 接觸充足的陽光,可與皮膚產生合成作用。 維他命A:    維持人體細胞正常運作,尤其是免疫和視力系統。 這種貯存於肝臟的脂溶性維他命對胚胎成長(包括心臟、腎臟、眼睛、肺部、骨骼和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很重要。 孕婦攝取維他命A不足會導致貧血、夜盲症;寶寶亦可能出現各種出生缺陷。出生時維他命A不足和免疫功能受損。懷孕期間應嚴格控制維他命A的攝取量。   攝取來源: 維他命A:動物性食物例如肉類、奶製品和魚類(三文魚)。 類胡蘿蔔素:植物性食物例如甘荀、蕃茄、橙黃色蔬菜和蕃薯 。 鐵質:    對生產血液和體內傳送氧氣很重要。 這種礦物質對細胞分裂、血液正常功能 — 尤其是輸送氧氣 — 以及能量代謝和免疫功能很重要。 孕婦患鐵缺乏症和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較高,孕婦缺乏鐵質可能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早產、感染和死亡;嬰兒的出生體重則可能較輕。   攝取來源 動物來源:肉類、羊肉、家禽和蛋類。 植物來源:豆類(大豆、扁豆、鷹咀豆)、綠色蔬菜(西蘭花、西生菜、菠菜)。  鋅:   維持寶寶成長和免疫系統的健康。  這種礦物質對免疫系統的功能、細胞分裂、成長發展及生殖系統尤其重要。  缺乏鋅會對孕婦構成風險,受孕前攝取鋅不足尤甚,可能會導致早產;嬰兒則可能造成胎兒發育遲緩、出生體重過輕、免疫功能受損和其他出生缺陷等問題。   攝取來源: 肉類、魚類和奶製品。 全麥穀物、果仁、果籽和豆類。 碘:   有助維持寶寶的認知功能。  這種礦物質對甲狀腺的正常功能,以及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成長和發育也很重要。 如媽媽的飲食中攝取碘不足會導致流產、甲狀腺功能受損,包括甲狀腺體積增大及相關症狀(例如疲勞乏力、煩躁不安、能量代謝改變等);嬰兒則可能出現甲狀腺壓力、低智力、成長受損,以及認知和運動神經發育受損。   攝取來源: 鹹水魚、乳製品和蛋類。 含碘鹽的食品。   
了解更多
產後身體變化
惡露分泌 生產後,子宮會收縮至未懷孕時的大小,排出的新陳代謝物稱為惡露。惡露是分娩後排出的新陳代謝物,初時惡露量較多,呈鮮紅色,一般持續一周。 及後惡露會逐漸轉成淡紅色,持續約兩周。最後變成白色的分泌物並漸漸減退。惡露乾淨的時間因人而異,通常需時兩至六周。媽咪要勤換衞生巾,保持乾爽清潔。餵哺母乳可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賀爾蒙,促進子宮收縮,使惡露排出時間縮短。但若僅短暫餵哺母乳的話,停止餵哺母乳後,惡露可能會由淺紅色或白色再轉為鮮紅色,然後逐漸減少變為乾淨。   會陰傷口 自然分娩時,媽咪的會陰撕裂,醫生縫針後無須拆線。媽咪可用水泡墊著坐,減少傷口受壓。小便後用花灑從前向後清洗,然後用棉花抹乾。勤換衞生巾及注重個人衞生,可幫助傷口迅速痊癒。如果會陰傷口發炎,或有裂開的現象,便要去見醫生作檢查。而剖腹分娩的媽咪,拆線後若傷口癒合正常,即可如常洗澡。 如傷口有紅、腫、痛、熱或有液體滲出,應立即找醫生檢查及處理。   月經恢復 如媽咪沒有餵哺母乳,月經一般會於分娩後第 4 至 6 周出現;如有餵哺母乳,則會在較後時間月經才會出現。產後第一次的經期可能跟往常有分別,例如經血流量較少,行經日數較短。但如有大量出血,或持續不停的經血,尤其出現下腹不適或疼痛,則可能是因為產後胎盤、胎膜等組織殘留在子宫之內,或子宮發炎,必須儘快見醫生檢查。 脫髮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雌激素激增,頭髮會加速生長;但分娩數個月後,雌激素開始減少,部分媽咪會大量脫髮,大約持續4 至20 周,之後脫髮會開始緩和。通常於產後六個月內會不藥而癒,所以不用憂心。 隨着懷孕次數增加,產後脫髮的現象亦會減少。 1. 產後何時才可恢復性生活? 分娩後,身體各器官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回復到懷孕前的狀態,一般需時6周。惡露乾淨,子宮大小復原,子宮內膜逐漸修復,子宮頸口閉合,陰道粘膜回復正常,腹部傷口或會陰傷口癒合。此時,如果產婦身心感到舒適,就可恢復性生活。   2.何時才須採用避孕方法? 產後首次排卵一般不會早於產後四周,但為免意外懷孕,當恢復性行為時,夫婦須採用可靠的避孕措施。因為身體在月經恢復前已可排卵,所以即使產後未有經期,如有性行為,夫婦仍需採用可靠的避孕方法。   3.為甚麼我會有尿頻和小便赤痛? 尿頻和小便赤痛可能是感染尿道炎的症狀,而產後婦女則較容易有尿道炎。當你出現以上症狀時,應盡早找醫生診治。  
了解更多
6 至 12 個月寶寶飲食須知
6 個月大的寶寶須進食固體食物 由約 6 個月開始,寶寶的食物會由幼滑糊狀逐漸發展至稠糊和泥蓉狀,適時引進固體食物可避免不良影響。至 9 至 11 個月時已能吃有顆粒的泥蓉狀食物,以滿足寶寶發展需要及營養所需。   配合發展需要 學習咀嚼 發展寶寶咀嚼、吞嚥等口肌能力 學習接受不同味道 嘗試新口味能讓寶寶認識食物的類型、味道、質感 引起寶寶對食物的興趣   發展自己進食的技能 逐步掌握運用合適的餐具,如匙羹、杯子 學會自己進食   培養與家人一同進餐的習慣 學習適當的餐桌禮儀 學習群體生活   與家人建立關係 通過餵食期間的互動,可促進親子關係 讓你與寶寶享受愉快的親子時間   滿足營養所需 滿 6 個月後,寶寶所需要的鐵質大大提升,單吃母乳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寶寶需要額外進食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攝取生長和發展所需的營養 延遲引進固體食物有甚麼後果? 營養不良  令寶寶缺乏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如鐵和鋅,這會對健康和身體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總括來說,學習進食固體食物是一個需要時間去適應的過程。食物的改變較大時,便要多點時間去適應。若寶寶不願意吃,家長就要懂得配搭不同食物、或改變烹調的方法,好讓寶寶能順利過渡到進食成人的飯餐。飲食習慣的問題 寶寶會較難適應吃多種食物的飲食方式,還可能引致偏食或其他進食問題,如抗拒接受質感粗糙的食物。 何時最適合引導寶寶學習自己進食? 6至12個月大的寶寶探索物件時,除了會用手去摸、敲打,用鼻去嗅外,還會用口來體驗它的特質。寶寶還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成人的行為和反應,從而學習物件的用途,分辨甚麼是食物。當寶寶懂得伸手抓食物時,你便可以開始引導他自行進食了。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