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用升級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維他命 D & DHA滴劑 試用升級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維他命 D & DHA滴劑
  • 首1000天產品體驗計劃 首1000天產品體驗計劃
與寶寶一起成長 與寶寶一起成長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醫家有SAY 醫家有SAY
便便研究室 便便研究室
BB皮膚常見問題大全
1. 異位性皮膚炎/ 小兒濕疹 徵狀:3 大特徵為乾燥、痕癢及皮膚紅 • 嚴重時皮膚出現細小水泡,水泡穿破後會結成痂 • 十分痕癢,搔癢後的皮膚會變得厚硬和粗糙(慢性濕疹) • 好發於面頰、手肘(及手肘皮膚摺位)、膝蓋(後摺位)和身軀成因: • 主因未明,相信與遺傳有關,但不會傳染 • 家族成員可能患有鼻敏感和哮喘等敏感性病,或對某些物品有敏感反應,如清潔劑、花粉、塵埃或食物等預防及護理: • 衣物 - 選擇全棉衣服,如冬天必須穿羊毛衣保暖,可先為寶寶穿上棉質內衣後,才穿上羊毛外衣 - 新買的衣物先洗一次,以洗掉新衣服的化學物質 • 家居 - 塵蟎是主要致敏原,選擇織布密度較高的床單和包單,以免積聚塵蟎 - 當吸塵時,帶寶寶遠離正在清潔的範圍,以免寶寶吸入揚起的塵埃 - 盡量別讓寶寶接觸毛公仔,因為毛公仔的毛質容易積聚塵蟎,如真的購買了毛公仔,可在每天陽光最充沛的時段,拿出毛公仔曬一會兒,可減少塵蟎積聚 - 同住家人別吸煙,以免令空氣污濁 - 不宜過度消毒家居,如太頻密消毒家居,反而增加寶寶對食物或環境的敏感反應,容易引發敏感症狀 • 日常護理 -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或泡澡太久也會令皮膚更乾燥。建議可使用沐浴油泡澡,水溫宜在攝氏37 度 - 經常潤膚保持皮膚濕潤,減少痕癢治療: - 醫生會按個別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如處方含有類固醇或抗生素的藥膏 2. 嬰兒粟米疹 徵狀: • 如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小丘疹 • 多出現於寶寶的額頭、面頰和鼻子成因: • 皮脂腺未完全發育相關護理: • 出生後2 至3 周會漸漸消散,毋須特別治療 3. 熱痱 徵狀: • 細小凸出的紅疹 • 多出現於頸、背部和心口成因: • 過熱流汗,汗積聚在皮膚上引起護理: • 替寶寶清潔皮膚,保持皮膚乾爽 • 穿適量衣服 4. 尿布疹 徵狀: • 起初為紅斑,後來出現細小凸起的紅疹 • 多出現在穿著尿片的地方,如臀部、下腹、大腿、外陰及會陰成因: • 因尿液及便便刺激皮膚引起護理: • 多些換片,保持寶寶皮膚乾爽 • 換片時宜用暖水沾濕棉花清潔,避免用濕紙巾刺激寶寶皮膚 • 換片後可塗上Pat Pat 膏,保護寶寶皮膚 • 不要使用爽身粉,以免其與尿液混合阻塞毛孔,令情況惡化
了解更多
寶寶飲食與防敏
不同的初生嬰兒配方奶    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為主的配方奶的主要作用 乳清蛋白為主的嬰兒配方奶 牛奶蛋白加入乳清蛋白,能確保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1和氨基酸含量能更接近成熟母乳。   酪蛋白為主的配方奶 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是<1。酪蛋白通常比乳清蛋白需要更多時間消化,從而產生飽腹感。  pHF水解蛋白配方的主要作用   pHF水解蛋白配方以牛奶為本,它所含的牛奶通常經過特別處理﹐其蛋白質鏈則會被分解為較短的鏈。 pHF水解蛋白配方的蛋白質會採用酵素(一種用作分裂蛋白質的酵素)有目的地在牛奶蛋白的致敏原進行切割,把普通牛奶大分子牛奶蛋白的致敏成份降低,給寶寶多一層保護。 這類配方奶有助減少潛在致敏原引起的症狀,例如濕疹、鼻炎1,對父母本身有敏感症狀的嬰兒尤其有效,至於沒有家族敏感史的嬰兒亦有機會患上敏感症,故可能受惠。 嬰兒配方的新元素: 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種存在於大腸的活菌,對人體帶來健康益處。  在腸道繁殖的細菌類型與日常飲食有關。母乳本身含有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餵哺母乳能增強它們在腸道的繁殖。 加入益生菌(雙歧桿菌)的配方奶有效減少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問題及維持免疫功能2。   益生菌的繁殖及作用: 分娩前,初生嬰兒的腸道是無菌的,細菌會在分娩過程中繁殖,嬰兒的周圍環境和餵哺方式亦有影響。   嬰兒配方奶的益生菌: 嬰兒配方和嬰兒米糊亦有機會加入益生菌。最常見的菌株是乳雙歧桿菌,經研究證實它能增加大腸的雙歧桿菌含量3。 加入益生菌的配方奶可減少嬰兒在醫院內腹瀉的情況和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2。在嬰兒配方奶和米糊中加入益生菌有多個重要考慮,包括:這些益生菌必須是安全及對嬰兒有效,並須符合法例要求。 上述益生菌的好處只是針對足月嬰兒,對早產兒的效用仍尚待研究。嬰兒配方的新元素:   益菌生 A.益菌生是不能被消化,並會選擇性地刺激一種或有限品種的結腸細菌增生及/或活動,從而改善人體的健康。 B.換言之,它可視作益生菌的食物,用以促進腸道菌群的健康生長和繁殖。 C.母乳含有益菌生,某些水果和蔬菜亦含益菌生。   抗氧化劑 A.嬰兒配方奶含有多種抗氧化劑,例如β-胡蘿蔔素、維他命 E 和硒,有助保護人體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 B.其他維他命和礦物質對於健康成長和發展也很重要,能起抗氧化作用。1 Von Berg,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3;111:533-40 2 Rial D. Rolfe. The role of Probiotic Cultures in the Control of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3 J Ballongue, JP Grill, P Baratte-Euloge, Action sur la flore intestinale de laits fermentes au Bifidobacterium
了解更多
孕期水腫、尿頻點算好
水腫 懷孕期急增的雌激素令身體的水分大大增加。由於地心吸力的原故,水分多數會積聚於腳踝,所以有八成的孕婦會出現腳腫的情況。 於生產後,隨着體內的雌激素回復到正常水平,體內的積水很快便會減退。 如果腳腫、手腫或面腫的情況在短期內(如在數天之間)突然出現或變得嚴重,則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的其中一種症狀(https://bit.ly/3jBjTdx),必須盡快看醫生。   處理小貼士 穿着舒適的便裝鞋, 尺碼須比未懷孕時稍大。 坐下時,可用矮櫈托高雙腳。 睡覺時亦可用枕頭把雙腳墊高。 切忌服用去水藥,以免令血壓下降,減低胎盤的血量供應,影響胎兒吸取氧分及營養。 尿頻 懷孕期母體內的腎臟血流量是正常的一倍半,加上黃體酮荷爾蒙令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所以孕婦常會有尿頻的情況。 孕婦的尿道很容易受到感染,若缺乏適當的治療,可引致腎炎及早產。因此,若有尿道炎的症狀如尿頻、小便赤痛或小便有血,便要及早見醫生。 在懷孕後期,子宮愈來愈大,使膀胱的容量減少,很快便會有尿意。   處理小貼士 切記不要為避免尿頻而限制飲水或進食流質食物,因為若身體缺乏水分,只會增加尿道炎的機會。 如有上述尿道炎的症狀,應盡早看醫生。當被證實患上尿道炎,便要服用經由醫生處方的抗生素。 若尿道炎持續或有經常性尿道發炎,表示可能患有先天性尿道或腎臟結構異常,應盡早就醫,作出確實的診斷。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寶寶進食小貼士
飲食習慣培養不輕鬆 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是從添加輔食開始的。然而,教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漫長且並不輕鬆的過程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媽媽自己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您的寶寶將更容易按照您的意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但只有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其他的一些方法或許會給苦惱中的媽咪提供幫助。 八項注意要牢記 ​  1. 準備一套專用餐具 大人的碗筷和杯子不適合寶寶使用。又大又重的杯、碗盛滿果汁或牛奶,寶寶會有壓迫感從而影響食慾。兒童餐具比較適合寶寶,可以帶寶寶一起去購買,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圖案和樣式,以增加吃飯的興趣。   2. 按時進餐提前通知 寶寶一天的進餐次數和進餐時間要有規律,到該吃飯的時候,就應該讓他吃飯。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對一個2歲大的寶寶,也應該事先告訴他即將要做的事情,然後給他一定的緩衝時間,避免因玩耍被打斷而產生生氣、反抗和拒絕的心理,而影響吃飯。   3. 避免揀食和偏食 少量多餐是有利於寶寶的飲食方式,但是正餐之外的點心的份量不可太多,以免寶寶到了正餐時卻吃不下。點心要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品,不要吃“垃圾”食物。每餐飯、菜、魚、肉、水果搭配好,飯前不給吃零食,不喝水,以免影響食慾和消化能力。   4. 讓寶寶一起幫忙 為了滿足寶寶的學習慾望,吃飯前媽媽可以叫寶寶一起來幫忙整理餐桌、擺碗筷等,這樣,寶寶會對用餐充滿期待,乖乖坐下吃飯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了。   5. 換換烹調方式 寶寶吃飯坐不住的理由,不一定在於菜的味道不好,有時是因為烹調的方式讓寶寶無法接受。所以不妨經常換換烹調方式,清蒸、紅燒,或是加有胡蘿蔔和玉米粒的五彩飯,讓寶寶產生新鮮感,增加吃飯的動力。   6. 不要強迫進食 雖然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有助於寶寶健康發育成長,但也不可強迫他們進食。可以先以寶寶喜歡吃的食物為主,再由少至多,逐漸加入其它食物,讓寶寶慢慢接受。只要飲食富於變化,寶寶自然樂意安安穩穩坐下吃飯。   7. 讓寶寶有飢餓感 寶寶之所以不肯乖乖坐下吃飯,有時是因為他不餓,所以要想辦法讓他有飢餓感。幾次下來,寶寶就會知道不乖乖坐下吃飯就會餓肚子。這個方法聽著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因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來,不能總擔心寶寶餓。   8. 少責怪多表揚 就餐氣氛要輕鬆點,才能令寶寶自在。媽媽千萬別逼著讓他多吃一口某些食物,或者對他吃飯表現不好而嚴加訓斥,甚至大動干戈。當寶寶能夠很安穩地坐住吃飯時,不要忘了表揚他,飯後爸爸媽媽也可以陪他玩一會兒作為奬勵,讓他產生關於吃飯的快樂記憶,以後對吃飯就不會很排斥了。  
了解更多
我們相信母乳餵哺是寶寶理想的營養開始,我們全力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在寶寶出生的首六個月以全母乳餵哺。我們亦知道母乳餵哺並不一定是父母的選擇。無論您的餵哺選擇如何,我們都在這裡分享最新的真實資訊,確保你得到支持,並有信心為您寶寶提供最好的營養。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