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成長歷程

寶寶的成長歷程

懷孕是一個奇妙的歷程,充滿變化和期待。您的寶寶會每日成長,為來臨這個世界而做好準備,約 40 週後,寶寶將踏出人生重要的第一步。
 
這40週會分成3個孕期,以每三個月為一個孕期劃分,每個孕期的成長發展都是重要里程碑。
 
第一個孕期 (0-13 週)
 
第一個孕期是最令人驚歎,由一個單細胞胚胎開始,瞬間就成長至胎兒,人體主要的器官系統雛形亦已俱備。
 
從受孕第一天開始,您細小的受精卵(精子與卵子結合而形成)會經過迅速的細胞分裂和繁殖階段,然後由輸卵管下移至子宮並形成胚胎。於第二個月,您的寶寶已準備好成長為小人類了。他的主要器官開始形成,長出手指、腳趾及初期的耳朵。第三個月時,您的寶寶已可稱為胎兒,體積大概是一顆葡萄般大。他已經具備所有器官系統,而且開始動手動腳。寶寶的大腦亦開始運作,他的頭部會變得更圓,大腦、神經和肌肉也隨之發展。

媽媽的身體變化
 
  • 子宮壓迫膀胱,出現尿頻、便秘
  • 口味有所改變,突然喜歡或討厭某些食物
  • 腰酸背痛
  • 噁心、嘔吐
  • 情緒不穩

胎兒成長特徵
 
  • 五官已發育完成,懂得皺眉和嘟嘴

第二個孕期 (14-26 週)
 
寶寶的器官開始發展及逐漸成熟,體積大概像西柚般大,他的身體外層會有一層奶白色的物質(胎脂)包裹,以保護他的皮膚避免接觸羊水。這個時期您可能會跟其他孕婦一樣,感覺精力充沛,滿有力量,而且心情愉悅。您的晨吐或會減少,懷孕跡象亦慢慢變得明顯。 

媽媽的身體變化
 
  • 胃口大增
  • 乳房脹大,偶有疼痛
  • 腹部明顯突出
  • 尿頻,分泌物增多
  • 腰酸背痛
  • 有少量乳汁分泌
 
胎兒成長特徵
 
  • 可隨意活動手腳和打轉,並時睡時醒

第三個孕期 (27-40 週)
 
在懷孕期的最後兩個月,寶寶的五感已經完全發展成熟。事實上,他在體能、社交和認知發展方面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媽媽的身體變化
 
  • 子宮變大,腰部負擔增加,腰酸背痛日益明顯
  • 下肢水腫
  • 靜脈曲張
  • 忙碌或緊張時,有機會出現子宮收縮
  • 反胃、胸口鬱悶
 
胎兒成長特徵
 
  • 會記得爸媽的聲音和說話節奏不妨在這階段進行胎教

體能發展
 
  • 能夠協調吸吮。
  • 吞嚥羊水時,會從媽媽的飲食中認識不同味道。 

社交發展
 
  • 聽到別人說話時,能識別不同的語音。
  • 記得重複播放的音樂。
  • 雙胞胎可能會在子宮內互動接觸。 

認知發展
 
  • 透過觸摸來認識自己的小手和面部。
  • 聽到外來聲音,會以動作和心跳變化回應。
  • 大腦活動會因應聲音而改變。
 
懷孕期能力
  • 認識寶寶由第一至第三個孕期的成長。
  • 了解寶寶的社交、體能和認知發展。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體重增幅正常指數
步驟1: 計算懷孕前的體重指標 (BMI) BMI=懷孕前體重 (kg)÷ 身高 x 身高 (m)   步驟2: 得出懷孕前體重指標後,看看自己屬於以下哪個類別,以掌握自己懷孕期應該增磅多少。 BMI<19 過輕型 增磅範圍:13-16.7 kg 懷孕前您的體重過輕,懷孕期間或要增加較多體重,但切勿因此而恣意飲食,應攝取均衡營養,確保您和寶寶也能保持健康。  BMI=19-23.5 標準型 增磅範圍:11-16.4 kg 雖然您懷孕前體重標準,亦要注意懷孕後的體重增幅,每個月勿超過2 kg,否則會令血壓上升,導致嚴重水腫。  BMI>23.5 過重型 增磅範圍:7.1-14.4 kg 由於您懷孕前已經過重,懷孕期間不宜增磅過多,加上體型肥胖的孕媽咪較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壓,可向醫生或註冊營養師尋求專業意見,以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 增磅愈多愈好? 不是的,如果增磅過多,孕媽咪容易引致妊娠糖尿或高血壓,以及分娩困難。而寶寶也容易出現新生兒低血糖症、巨嬰症,到寶寶成年時容易肥胖及高血壓等。
了解更多
無痛分娩
以下情況的孕媽咪不能順產,因此不能採用無痛分娩: 胎水過少 在即將分娩前,胎兒頭部仍未移到孕媽咪的下腹位置 胎兒生長情況不理想   以下情況的孕媽咪亦不宜採用無痛分娩: 第二或第三胎,無痛分娩較難進行,因為由陣痛到分娩的時間比較短,子宮頸口開的度數亦難以估計 孕媽咪脊柱曾有毛病,曾做過手術 孕媽咪的脊骨皮膚曾經發炎或有囊膿,當脊柱接受注射麻醉時,皮膚有機會感染細菌 血小板過低,當注射麻醉劑時,容易積聚血塊,壓住神經線 無痛分娩有甚麼風險? 由於麻醉劑會注射入孕媽咪的神經管道,可能會影響神經線。孕媽咪產後或會感到頭痛,但風險比較低。此外,採用無痛分娩的孕媽咪,相比沒採用無痛分娩的媽咪,會多出10% 機會難以完全自然分娩,需要醫生用特別儀器將胎兒吸出來。   其他緩和痛楚方法 聞笑氣 孕媽咪即將分娩,特別是子宮劇烈收縮時聞笑氣,不過不宜長時間聞氣,因為會容易嘔吐和暈眩。  注射肌肉止痛針 於臀部注射肌肉止痛針,但注射後,寶寶有可能因吸收藥物而呼吸不暢順,不過不會影響健康,醫生可以為寶寶注射解藥,能盡快消除不適感。
了解更多
新生BB必備物資checklist!
預備寶寶用品 寶寶衣物 選用全棉質的衣物可避免皮膚過敏。 如需保暖,羊毛內衣應穿在棉質內衣及外衣中間。 宜選用簡單款式的衣服,避免領位、袖口及腳位過緊。 可穿襪子和戴帽作保暖,嬰兒無須穿着鞋子。 預備數條大毛巾,可於洗澡後用以抹乾身體及睡覺時用來包裹嬰兒。 布片及防漏透氣的尿片褲或紙尿片。   嬰兒牀   選購嬰兒牀時,要注意安全標準: 牀欄的欄柱間距,應少於6厘米 牀褥尺碼須與牀配合,兩者之間不應留有空隙 牀欄高度距離牀褥最少60厘米 油漆要不含鉛和不易脫落 牀的質料要平滑、無裂痕或尖刺 嬰兒無須用枕頭 嬰兒牀上不應擺放雜物和玩具,避免引致嬰兒窒息。 留下嬰兒在牀上時,切記把牀欄拉上和鎖好才離開。  嬰兒手推車 必須穩固、不易翻倒、具備良好鎖定車轆性能及有安全帶設備。 不要把物件掛在嬰兒車把手上,以免車向後翻倒,造成意外。 嬰兒在手推車內應時刻扣上安全帶。 切忌將嬰兒單獨留在車內。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 要符合規格,安裝正確。 嬰兒在汽車座椅內應時刻扣上安全帶。   揹帶 有助舒緩嬰兒的啼哭。 使用前揹式的揹帶,亦能增加嬰兒與照顧者的接觸,讓溝通更互動。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一般嬰兒揹帶只適用於三個月或以上的嬰兒。 如要㩗帶較小的嬰兒,家長可以手抱、選用初生嬰兒手提籃或嬰兒手推車。 寶寶護理 常見嬰兒餵哺問題 吐奶是不影響嬰兒健康的常見現象。當嬰兒啼哭或吃奶太急時,便會把較多的空氣吞進胃裏。吃奶後,積聚在胃內的空氣排出時,奶便隨着一起吐出來。 要減少吐奶,可增加掃風次數。 掃風後把嬰兒抱直或將牀頭部分牀褥調高。 勿讓嬰兒太餓才餵哺或吃得太飽。 若寶寶出現打嗝情況,可以替嬰兒掃風,並讓寶寶吸吮乳房多一會或吸吮少許暖水,打嗝情況便會自然停止。 若寶寶出現嘔吐情況,嬰兒會較用氣力將奶噴出,嘔出的奶量會比吐奶多,應請教醫生。   排泄 新生嬰兒在出生後一兩天的大便呈深綠色,稱為胎糞。 若寶寶出現大便頻密、糞便呈水狀、無渣滓、帶黏液或血絲應盡快見醫生,寶寶可能患有腹瀉。 若寶寶出現大便困難,糞便乾硬,寶寶可能出現便秘。便秘原因可能是奶粉和水分的調校分量比例不正確,亦有可能因天氣炎熱、穿衣太多或多汗而導致身體水分流失,出現便秘。   清潔 洗面 寶寶皮膚較為敏感,只需用清水清潔面部便可。 首先用涼開水浸濕棉花球,擠出多餘水分, 然後輕抹寶寶的眼睛,須由內向外側抹去,每粒棉花球只用一次。 若要清潔寶寶的鼻,用濕棉花球輕抹鼻孔周邊就可以了。 清潔寶寶的耳朶時,亦只需清潔耳背和外耳周圍,千萬不要把任何物品放進寶寶的鼻孔或耳道內,因這樣可能會弄傷他們。 最後你可輕抹其餘部位包括下顎和頸部,請留意摺位。 嬰兒頸部肌肉柔軟,護理時要用手掌或前臂承托其頸和頭部。   清潔臍帶 嬰兒的臍帶一般會在出生後五至十天乾脫,但部分嬰兒的臍帶可能需要長達三星期或更長的時間才會脫落。 家長要保持嬰兒的臍帶清潔及乾爽。 用沾濕了涼開水的棉花棒輕柔地清潔臍帶底部,勿用力過度,以免臍帶受損或出血。 請勿用任何敷料包紮肚臍或塗任何藥物。 預防尿布疹         每次換尿片時用清水洗淨並保持臀部乾爽,可以塗上薄薄一層潤膚膏,有效預防尿布疹。如出現紅疹,更換尿片後應將嬰兒臀部盡量暴露於空氣中(約10至15分鐘),有助皮膚痊癒。家居環境 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中,環境清潔及避免使用地氈。新生嬰兒黃疸 出生三數天後皮膚有發黃現象,通常一至兩周後,會自然消退。若嬰兒體內膽紅素不斷上升,便需要接受治療。嬰兒出生後,應盡早到母嬰健康院或家庭醫生作身體檢查,以策安全。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是指初生至一歲的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死因不明。這情況在香港甚為罕見,但媽媽也需要留意以下注意事項。 睡覺時將寶寶的頭部和雙手露於被外。 保持仰臥姿勢。 避免寶寶吸入二手煙,二手煙會增加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預防感染 保持家居環境清潔,避免到空氣混濁及人多的地方。照顧嬰兒前後均需要洗手,每天替嬰兒沐浴和護理臍帶。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DIY 有機去水腫按摩啫喱
材料 有機精華油 有機葡萄籽油 7 ml 有機野玫瑰果油 3 ml/祖祖巴油 3 ml 有機蘆薈啫喱 10 ml 用具 量杯 已消毒空瓶 刮刀 量匙 小形攪拌器  步驟: 把用具用火酒消毒。 把有機葡萄籽油及有機野玫瑰果油混合。 *野玫瑰果油質地較野玫瑰果油質地較前者厚身,油性皮膚不適宜用太多,甚至可用祖祖巴油代替。兩者比例可根據皮膚狀態而定。 然後加入有機蘆薈啫喱與葡萄籽油及野玫瑰果油攪拌,混合後呈乳白色狀。 加入兩至五滴有機精華油,再攪勻,最後入樽便成。 *媽媽可以考慮使用以下的有機精華油或按個人需要混合一種或多種有機精華油: 橙(肌膚再生、提升情緒) 胡蘿蔔籽(排水、皮膚組織再生、舒緩皮膚過勞) 永久花(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皮膚再生) 柚(抗氧化)、絲柏(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去水腫) 檀香(皮膚再生、刺激淋巴) 佛手柑(平衡油脂分泌、提升情緒)  注意: **皮膚容易敏感者,請先自行測試。**以上資訊只供參考,6歲以下兒童及個別病患者慎用或請先向醫生查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