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BB必備物資checklist!

新生BB必備物資checklist!

對全無照顧新生嬰兒經驗的新手父母來說,心情緊張在所難免。要適應父母這新角色,不妨給自己時間去熟習,了解寶寶於不同時期的需要,為寶寶的到來做好準備。
預備寶寶用品

寶寶衣物
  • 選用全棉質的衣物可避免皮膚過敏。
  • 如需保暖,羊毛內衣應穿在棉質內衣及外衣中間。
  • 宜選用簡單款式的衣服,避免領位、袖口及腳位過緊。
  • 可穿襪子和戴帽作保暖,嬰兒無須穿着鞋子。
  • 預備數條大毛巾,可於洗澡後用以抹乾身體及睡覺時用來包裹嬰兒。
  • 布片及防漏透氣的尿片褲或紙尿片。
     
嬰兒牀
 
  • 選購嬰兒牀時,要注意安全標準:
  • 牀欄的欄柱間距,應少於6厘米
  • 牀褥尺碼須與牀配合,兩者之間不應留有空隙
  • 牀欄高度距離牀褥最少60厘米
  • 油漆要不含鉛和不易脫落
  • 牀的質料要平滑、無裂痕或尖刺
  • 嬰兒無須用枕頭
  • 嬰兒牀上不應擺放雜物和玩具,避免引致嬰兒窒息。
  • 留下嬰兒在牀上時,切記把牀欄拉上和鎖好才離開。
 
嬰兒手推車
  • 必須穩固、不易翻倒、具備良好鎖定車轆性能及有安全帶設備。
  • 不要把物件掛在嬰兒車把手上,以免車向後翻倒,造成意外。
  • 嬰兒在手推車內應時刻扣上安全帶。
  • 切忌將嬰兒單獨留在車內。
     
嬰兒汽車安全座椅
  • 要符合規格,安裝正確。
  • 嬰兒在汽車座椅內應時刻扣上安全帶。
     
揹帶
  • 有助舒緩嬰兒的啼哭。
  • 使用前揹式的揹帶,亦能增加嬰兒與照顧者的接觸,讓溝通更互動。
  •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一般嬰兒揹帶只適用於三個月或以上的嬰兒。
  • 如要㩗帶較小的嬰兒,家長可以手抱、選用初生嬰兒手提籃或嬰兒手推車。

寶寶護理

常見嬰兒餵哺問題
吐奶是不影響嬰兒健康的常見現象。當嬰兒啼哭或吃奶太急時,便會把較多的空氣吞進胃裏。吃奶後,積聚在胃內的空氣排出時,奶便隨着一起吐出來。
  • 要減少吐奶,可增加掃風次數。
  • 掃風後把嬰兒抱直或將牀頭部分牀褥調高。
  • 勿讓嬰兒太餓才餵哺或吃得太飽。
  • 若寶寶出現打嗝情況,可以替嬰兒掃風,並讓寶寶吸吮乳房多一會或吸吮少許暖水,打嗝情況便會自然停止。
  • 若寶寶出現嘔吐情況,嬰兒會較用氣力將奶噴出,嘔出的奶量會比吐奶多,應請教醫生。
     
排泄
  • 新生嬰兒在出生後一兩天的大便呈深綠色,稱為胎糞。
  • 若寶寶出現大便頻密、糞便呈水狀、無渣滓、帶黏液或血絲應盡快見醫生,寶寶可能患有腹瀉。
  • 若寶寶出現大便困難,糞便乾硬,寶寶可能出現便秘。便秘原因可能是奶粉和水分的調校分量比例不正確,亦有可能因天氣炎熱、穿衣太多或多汗而導致身體水分流失,出現便秘。
     
清潔
  • 洗面
  • 寶寶皮膚較為敏感,只需用清水清潔面部便可。
  • 首先用涼開水浸濕棉花球,擠出多餘水分,
  • 然後輕抹寶寶的眼睛,須由內向外側抹去,每粒棉花球只用一次。
  • 若要清潔寶寶的鼻,用濕棉花球輕抹鼻孔周邊就可以了。
  • 清潔寶寶的耳朶時,亦只需清潔耳背和外耳周圍,千萬不要把任何物品放進寶寶的鼻孔或耳道內,因這樣可能會弄傷他們。
  • 最後你可輕抹其餘部位包括下顎和頸部,請留意摺位。
  • 嬰兒頸部肌肉柔軟,護理時要用手掌或前臂承托其頸和頭部。
     
清潔臍帶
嬰兒的臍帶一般會在出生後五至十天乾脫,但部分嬰兒的臍帶可能需要長達三星期或更長的時間才會脫落。
  • 家長要保持嬰兒的臍帶清潔及乾爽。
  • 用沾濕了涼開水的棉花棒輕柔地清潔臍帶底部,勿用力過度,以免臍帶受損或出血。
  • 請勿用任何敷料包紮肚臍或塗任何藥物。
  • 預防尿布疹
        每次換尿片時用清水洗淨並保持臀部乾爽,可以塗上薄薄一層潤膚膏,有效預防尿布疹。如出現紅疹,更換尿片後應將嬰兒臀部盡量暴露於空氣中(約10至15分鐘),有助皮膚痊癒。


家居環境
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中,環境清潔及避免使用地氈。


新生嬰兒黃疸
出生三數天後皮膚有發黃現象,通常一至兩周後,會自然消退。若嬰兒體內膽紅素不斷上升,便需要接受治療。嬰兒出生後,應盡早到母嬰健康院或家庭醫生作身體檢查,以策安全。


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是指初生至一歲的嬰兒在睡眠時突然死亡,死因不明。這情況在香港甚為罕見,但媽媽也需要留意以下注意事項。
  • 睡覺時將寶寶的頭部和雙手露於被外。
  • 保持仰臥姿勢。
  • 避免寶寶吸入二手煙,二手煙會增加罹患嬰兒猝死症的風險。
     
預防感染
保持家居環境清潔,避免到空氣混濁及人多的地方。照顧嬰兒前後均需要洗手,每天替嬰兒沐浴和護理臍帶。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雀巢心得精華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胎毒」是什麼 如何處理?
什麼是「胎毒」呢? 「胎毒」的學名是「新生兒蕁麻疹」或「毒性紅斑」。常見於嬰兒出生後兩至三天,在嬰兒的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等部位,出現一些白色或黃色針尖般的粒狀,而周圍被紅斑包圍著。怎樣才可清除那些胎毒? 「胎毒」並不是一種病,通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便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需要擠壓、塗抹任何藥膏或作特別護理。為什麼寶寶會有暗瘡? 寶寶的暗瘡,學名是「新生兒痤瘡」。多出現於額頭和面頰等部位,常見於出生後首數天或數周出現。寶寶有暗瘡是因為在懷孕期間,母親的荷爾蒙經由胎盤傳至寶寶體內而引起。約三個月大後會自然消失,媽媽只要保持寶寶皮膚清潔乾爽,無需要擠壓或塗抹任何藥膏的。寶寶的背部出現些粒粒,不知是否熱痱,怎麼辦呢? 若寶寶太熱出汗,而汗液積聚在皮膚上,造成毛孔阻塞,汗水無法排出,就會產生細小凸起的紅疹,這就是熱痱。熱痱多出現於寶寶的頸項、背部和胸前等部位。要預防熱痱,最重要是幫寶寶穿適量的衣物,保持皮膚乾爽涼快,減少流汗。平日,以清水替嬰兒清潔皮膚。若情況沒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什麼情況下要看醫生? 其實,如果家長不能確定寶寶身上的紅疹,是否上述的皮膚問題,就要看醫生。另外,如果有發燒、精神疲倦、吸啜困難或紅疹含濃,也要立即求醫!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孕媽必睇: 預防妊娠紋貼士
  塗潤膚膏 懷孕時,可於沖涼後以專給孕婦用的護膚油或橄欖油輕揉肚面、大腿內側及臀部,保持皮膚滋潤   充足睡眠 加快皮膚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令皮膚更光滑和更具彈性   托腹帶 孕婦可考慮用托腹帶承托,減低腹部的拉扯力
了解更多
妊娠糖尿病(24 至28 周)
小便裡有糖分就等於有妊娠糖尿病嗎? 不是的。孕媽咪身體受荷爾蒙影響,小便可能會有少許糖分,需經醫生評估後,看看是否需要抽血檢查確認。   高危一族 直系親屬有糖尿病 超過35 歲 過胖 過往曾有妊娠糖尿病 曾生過4 公斤或以上的寶寶   政府會為高危一族進行妊娠糖尿檢測,俗稱「飲糖水」,會在第 24 至 28 周進行。孕媽咪需於測試前一晚 12 時之後,到翌日早上進行測試(飲糖水)的兩小時後抽取血液的這段時間禁食。而非高危人士,如也想進行測試,或需自行到私家診所檢測。   患上妊娠糖尿怎麼辦? 須適當控制飲食 少數需藥物治療 定期與醫護人員跟進
了解更多
結構性超聲波(18 至22 周)
 18 至 22 周的關鍵性 太早照,胎兒還小,部分器官可能未能看清楚。 太遲照,胎兒發育完整的骨頭或遮擋內臟器官,令檢查較困難。 檢查內容 包括頭骨、顱內結構、唇裂、胸部、腹部、心臟、腎臟、膀胱、外生殖器官和肢體畸形。
了解更多
懷孕中期周身痛點算好?
懷孕期母體內的雌激素、黃體酮及催乳素均會急升,使母體變為一個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懷孕期間身體的種種變化,多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懷孕期的不適大都只屬短暫性,孕婦不用驚惶。 藥物可經胎盤傳送到胎兒的血液裡,影響胎兒。某些藥物更會令胎兒發育畸型,所以如非必要,應盡量避免服用藥物。如必須用藥,亦要經醫生處方才可服用。 部分香薰精油並不適合懷孕期間使用,如有需要,請向醫護人員查詢。     1) 小腿抽筋 通常由於肌肉緊張引起,常發生於孕婦休息期間,所以往往會影響睡眠。血液內的鉀和鈣過低亦會引致抽筋。若同時出現嚴重嘔吐,必須立即見醫生,接受適當的治療。     處理小貼士 伸直腳,腳趾翹向天   預防小腿抽筋的小錦囊媽媽可以坐着,然後背靠枕頭或牀頭,足踝向上及向下擺動,然後向內及向外擺動,最後作圓形轉動,重複十次。       2) 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接近皮膚表面凸起的腫脹靜脈,通常見於腿部或懷孕期間孕婦的外陰部位。     處理小貼士 避免長時間站立 避免交疊雙腿的坐姿 避免穿著高跟鞋。相反,建議準媽咪穿著平底鞋,促進腿部肌肉活動及血液循環。 坐下時經常墊高雙腳,以舒緩不適 睡眠時讓雙腿提高、用枕頭墊起足踝或將一疊書本放在床位下方,墊高雙腳 除產前運動外,亦應多做腳部運動,如步行及游泳,會有助血液循環 可穿著漸壓彈性襪。早上起床前,在床上穿上漸壓彈性襪,可防止血液集中在腳上,讓血液更易流到心臟     3) 腰背痛 隨着胎兒逐漸長大,子宮和胎兒的重量會逐漸增加,孕婦脊骨和盆骨所受的壓力亦會逐漸加大,引致腰脊及盆骨位酸痛。   處理小貼士 穿着舒適的便裝鞋,盡量避免穿高跟鞋 注意站立及坐下的姿勢,保持脊骨挺直 睡覺時側臥,並用小枕頭墊着腰部 勤做產前運動 物理治療及配戴托腹帶都可減低不適,嚴重者應請教醫生   4) 痔瘡 懷孕後期子宮隨着胎兒成長而漸大,令腹腔內的壓力增加,引致痔瘡出現。當自然分娩時,腹腔內出現的壓力會令痔瘡進一步增大,不過通常在生產後數月會會慢慢減退。   處理小貼士 攝取足夠水分及進食高纖維的食物,以防便秘 可塗上外用藥膏減輕疼痛 如大便有大量出血的情形,應請教醫生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產前運動放鬆身心
鍛鍊大腿肌肉 將毛巾捲曲成柱狀,放在腰背中間位置 腰部向後靠 身體坐低至膝關節屈曲約 45 度,保持 5 秒 慢慢將身體恢復站立姿勢 重複以上動作 10 次   伸展大腿後肌肉 坐著,將左腳伸出,腳跟貼地 身體向前傾,直至大腿有拉扯的感覺,保持 15 秒 回復原來的坐姿,左右腳各做10 次   腰椎關節活動 在地上鋪瑜珈墊或選擇較硬質地的床,跪在上面 雙手撐起上半身,然後將腰部逐節升高,直至呈拱形狀 保持這個姿勢 5 秒,然後放鬆 重複以上動作 10 次   坐Fitball 坐在健身球(Fitball)上,上身保持穩定 臀部輕輕地上下擺動 重複以上動作10 至20 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