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學坐寶寶的餵食訊號

識別學坐寶寶的餵食訊號

掌握何時餵食 

母乳或配方奶粉是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但隨著加入鐵質豐富的米糊和嬰兒食品,您需要重新識別寶寶的肚餓跡象。由於寶寶的進食技能已有大進步,您將能更快識別出他何時肚子餓。每當他學習新技能,他都會讓您知道。
肚餓的跡象
 
  • 想吃奶或吃東西時,仍會哭鬧或表現不滿。
  • 看見匙羹,就會自動向前張大嘴巴。
  • 嘗試抓住或敲打匙羹。
  • 餵哺時當他向您微笑,表示:「我還很肚餓,請繼續餵我吧。」
 
掌握寶寶何時吃飽 
 
寶寶吃飽後,應放下匙羹,這樣有助他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讓他知道自己的飽餓跡象。寶寶亦會不斷熟習自己身體的變化跡象,進食到滿足為止。大部分寶寶都能自行控制食量,所以您不應強迫他吃光碗內所有食物。
 
吃飽的跡象
 
  • 餵哺母乳或奶粉時,他會停止吸吮或放慢進食速度,甚至入睡。
  • 鬆開媽媽的乳頭或奶嘴。
  • 合上嘴巴,甚至用手掩著嘴巴拒絕再進食。
  • 縱然是熟悉的食物,他也吐出來,或把頭轉向別處。
  • 因四周事物分心和四處張望。
扶坐期能力
  • 母乳或配方奶粉仍是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 
  • 餵哺期間,寶寶對媽媽的乳頭或奶瓶失去興趣,表示他吃飽了。
  • 進食固體食物後,寶寶將會有不同的餓飽跡象。
  • 當寶寶張開嘴巴,並將全神貫注看著匙羹,表示他肚餓了。
  • 緊閉嘴巴和拒絕再吃任何食物,表示他飽了。
雀巢心得精華
當寶寶嘗試抓住或敲打匙羹,表示他沒吃夠,還想繼續吃。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寶寶有敏感? 3個步驟逐步試!
寶寶有敏感? 3個步驟逐步試!
寶寶食物敏感知多啲   牛奶蛋白敏感 衛生署指牛奶蛋白敏感是寶寶最常見的一種食物敏感,通常亦是寶寶出生後最早被發現的敏感症1。媽媽有機會於早期餵寶寶飲用含牛奶蛋白的配方奶或鮮奶時,發現寶寶皮膚起紅點,媽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牛奶蛋白敏感常見敏感症狀正正包括濕疹,還有其他如皮膚紅腫、腹瀉、嘔吐等,由此可見,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性對寶寶預防敏感、早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德國大型臨床研究GINI Study 建議,如媽媽未能餵哺母乳,可選用含部分水解蛋白配方(pHF-W)。各品牌的水解技術均有差別,所以牛奶蛋白致敏性下降的幅度亦有不同。媽媽可精選體外研究實證降低致敏性1000倍2+的pHF-W水解蛋白,支持媽媽為寶寶Bye Bye 未來敏感,啟護新世代寶寶!   雞蛋敏感 另一常見的寶寶食物敏感類別是雞蛋敏感,常見於2歲前的寶寶。過敏徵狀包括:皮膚紅腫、臉腫、​​腹瀉、嘔吐、氣喘及呼吸困難等。 如媽媽有懷疑,可咨詢醫護人員,確定寶寶是否有食物敏感,再接受適當治療。同時亦可參考香港過敏協會網頁,了解更多關於寶寶食物敏感及其他敏感資訊。 食物敏感徵狀   - 急性食物過敏: 是在吃下食物後的大約5-30分鐘後開始發作,寶寶全身皮膚或會出現紅斑,全身痕癢,有時或會令嘴巴腫脹,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及休克。 - 慢性食物過敏: 於數小時或1、2天後發作。 就 1 歲以下寶寶來說,敏感反應可能會在 1 至 2 天內以嚴重濕疹的徵狀呈現,所以媽媽應遁序漸進地讓寶寶試食未接觸過的食物。 逐步找出寶寶食物敏感元兇   Step1 記錄 持續 4 天記錄寶寶進食的所有食物,包括正餐和小吃。   Step2 測試 在寶寶進食的食物中,找出可疑的食物,常見致敏食物為:雞蛋、花生、牛奶、大豆、堅果、魚類、蝦蟹和小麥。連續兩星期讓寶寶進食可疑食物,並記錄下來。如果沒有出現任何變化,可以再試下一樣可疑食物,直至清單上的食物全部測試完。Step3 驗證 找到疑似的寶寶食物敏感元兇時,為了確定徵狀的消失不是巧合的,媽咪可讓寶寶再吃這種食物,但要注意以少量、循序漸進方式進行,每 3 天增加一點份量,觀察寶寶會否再出現敏感反應。如有敏感情況,便能證實該食物是致敏元兇。#1000倍指對比β-乳球蛋白,體外測試證實,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成分血清素釋放1000倍。 References: 1. FHS (HK). 2022. Food Allerg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professional/OMP_eNewsletter/enews_20151030.html 2. Bourdeau, T., et al. (2021). Nutrients, 13, 3011. 重要聲明: 我們相信母乳餵哺是寶寶理想的營養開始,我們全力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在寶寶出生的首六個月以全母乳餵哺,並在適當時間引入充足營養輔食品同時持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我們亦知道母乳餵哺並不一定是父母的選擇。我們建議你諮詢醫護人員有關如何餵哺寶寶以及何時引入輔食品的意見。如你選擇不餵哺母乳,請謹記這個決定可能會難以逆轉,而且會對社會和經濟有影響。而採用間斷式的配方奶粉餵哺會減少母乳的奶量供應。在預備、使用和儲存嬰兒配方奶粉時,必須按照標籤上的指示,以免對寶寶構成健康風險。  
了解更多
Baby Friendly 家居安全錦囊
您的寶寶安全嗎? 意外是引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死於意外或因意外引致傷殘的兒童不計其數。要保護您的寶寶免受傷害,應留意您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特點,並消除各方面潛伏著的危險。 五歲或以下的兒童尚未明白甚麼是危險,家長不要高估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 根據統計,初生至五歲的幼兒最常見發生的意外地點是在家中。      初生至一歲 —— 常見的意外 一般來說,嬰兒在四、五個月時嘗試伸手抓東西,仰臥時會嘗試反身至側臥姿勢,有時可以成功地反身至俯臥狀態。他很快便會坐、爬、站立和學步,又會不斷探索周圍的環境。有些嬰兒亦有可能發展得比其他同齡嬰兒早一些。 一歲以下的嬰兒由於不能照顧自己,而如果父母又缺乏防範意外的知識,沒有及早作好預防措施,往往意外便因此而發生。 第一年常見的意外包括跌傷和燙傷等。 常見的意外及預防措施 跌傷 切勿讓嬰兒(任何年齡)獨自留在換片墊、成人睡牀或梳化上。如果家長不能看顧嬰兒,應把他短暫地安放在嬰兒牀或網牀中。 當嬰兒被安放在嬰兒牀上後,牀欄必須拉上和鎖牢。 嬰兒坐手推車、學行車或高腳椅時,必須繫上扣帶,並鎖牢安全鎖。   燙傷 替嬰兒沐浴時,應先放入冷水,才加熱水,用手攪勻及測試水溫。 在餵奶或其他熱的食物給嬰兒前,應先測試溫度是否適合,以免燙傷嬰兒。 避免使用微波爐翻熱奶或其他食物給嬰兒,因為經微波爐翻熱的食物或飲品,溫度分佈並不均勻。食物表面的溫度雖然適中,但內裡的溫度會比表面高,可能引致嬰兒咀部或咽喉燙傷。 熱的食物或飲料不可放置桌邊。 如已將食物放在桌上,家長應留意兒童的舉動。 燙傷的處理: 將傷處浸入冷開水或用大量清水沖洗傷口來降溫,但切勿直接敷冰。 輕輕除去蓋著傷處的衣物,然後用清潔的布或繃帶遮蓋傷口,但切勿強行除去任何黏附於傷口上的衣物。 切勿用任何油劑、牙膏、牛油或醬油塗在傷口上,亦不要用有黏性的敷料,如膠布、絨布等。   廚房意外 廚房門口應設置圍欄,以防兒童進入。 如要在廚房煮食,應先放置嬰兒在安全的地方,例如嬰兒牀或網牀中。 切勿揹著四個月大或以上的嬰兒在廚房活動,因這年紀的嬰兒已懂得抓東西。 總結 只要父母時常提高警覺,並對兒童的成長過程加深認識,對一些可能發生的意外作好防範,其實大部分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任何情形下,家長都應該留意兒童的活動或舉動,絕對不應該讓兒童獨自留在家中,或依賴年幼兄姊照顧。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發展寶寶行為及社交能力
6 個月起 與爸爸媽咪有穩定而持續的眼神接觸 見到別人對他笑,會以微笑回應 開始會認得熟人和熟悉地方 見到陌生人或在陌生地方會顯得不自在 爸爸媽咪用雙手掩面玩躲貓貓 (Peekaboo),寶寶會有反應   6-12 個月 可以坐定定1 至2 分鐘,或玩幾分鐘互動遊戲,開始建立專注力 記憶力開始發展,會尋找掉到地上的東西 開始較多留意身邊的人,會主動溝通和引人注意 有少許焦慮感,見到陌生人或與爸媽分離會變得恐懼   12-18 個月 大肌肉活動能力增加,加上好奇心旺盛,主動探索周邊事物,發掘因果關係 主動分享、溝通和引人注意的行為比以前多(例如您餵寶寶吃東西,寶寶也會餵您) 專注力會比以前較強,大約增加1 至2 分鐘,可同時玩兩樣玩具或應付多過一個訊息   18-24 個月 開始有主見 會試探爸爸媽咪底線,例如他們吩咐不要做甚麼,反而會刻意做 開始有自己喜好,例如媽咪拿衣服幫寶寶穿上,寶寶或會拒絕,只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 會願意分享更多,但自己喜愛的東西不會與人分享 情緒會比較豐富,會感到喜悅、傷心、驚慌,甚至會內疚,例如弄壞東西會因恐懼而哭 如何促進寶寶腦部發育,從而提升社交能力? • 親子多互動 寶寶首24 個月的腦部發育進展,備受先天及後天環境影響,特別是外來刺激,這種刺激大多來自與爸爸媽咪的互動交流。如寶寶透過眼神、表情、聲音、手勢與爸爸媽咪交流,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需要,回應寶寶並互動交流。  • 建立良好榜樣 寶寶的腦部發育也從模仿開始,而模仿對象必然是最親近的爸爸媽咪或照顧者。所以家長要建立良好榜樣,讓寶寶培養良好行為和習慣。  • 寶寶犯錯,要有耐性 有時寶寶還未分辨到是非時,會做出一些大人認為犯錯的行為,此時爸爸媽咪應予以體諒和包容,別用打鬧方式制止寶寶的行為,應耐心地提供合理後果及解釋這種行為會帶來甚麼後果。  • 0-2 歲寶寶遠離電子奶嘴 電子產品對寶寶有強烈而單方面的刺激,除了令寶寶對爸媽的互動交流缺乏興趣、睡眠質素下降外,長大後還會容易上網成癮,影響十分深遠。
了解更多
餵食技巧
寶寶的食具 匙羹嘴的尖端要柔軟 匙羹大小要切合寶寶一口食物的分量(不要太深) 長直柄的匙羹:易於拿起 安全的物料:無毒和不易碎 餵寶寶吃糊狀食物的步驟 做好餐前預備,讓寶寶坐好 讓寶寶看見匙羹上的食物 當寶寶張嘴後,把匙羹平放入他口內 寶寶合上嘴後,以水平方向取出匙羹,不要把食物倒入他的口內 家長注意事項 若寶寶的舌頭總是頂着匙羹、不會吞嚥食物或把食物吐出來,這表示他還未能吃固體食物,你可以一星期後再嘗試。 開始吃固體食物時,嘴角可能會漏出食物,待寶寶熟練咀嚼吞嚥後,情況便會有所改善。 進食糊狀食物的進程 剛開始時每天一次,給一兩茶匙的食物糊,然後餵奶,若寶寶願意吃,你可以多餵些,但須謹記現階段寶寶仍以吃奶為主 待寶寶適應後,便可逐漸增加分量及次數 如何帶領寶寶由糊狀食物邁進固體食物的階段 增加餵食固體食物的次數,每天兩至三次,同時增加分量 提昇食物的稠度,由稀糊調至稠糊,適應後便嘗試泥蓉狀食物 逐一加入各種新食物,可將新食物加入已經嘗試的食物中,讓寶寶嘗試新口味和質感 讓寶寶嘗試固體食物的最佳時機 餵奶前30 分鐘,或寶寶開始表現肚餓時,可讓他嘗試吃固體食物 寶寶清醒和情緒安定時才願進食 在日間給寶寶嘗試,可易於觀察他進食的反應 不要在寶寶太肚餓的時候嘗試吃固體食物,寶寶會不耐煩或哭啼 加入新食物的技巧 食物要煮得熟透 每次只嘗試一種新食物 以半至一小茶匙開始,漸漸增加分量,連續試兩至四天 細心觀察寶寶有否出現食物過敏的徵狀。如無過敏反應,便可繼續嘗試另一種新食物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