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2歲的飲食須知

1至2歲的飲食須知

1 至2 歲寶寶開始習慣進食固體食物,想寶寶吃得健康有營,留意以下小貼士:
注意蛋白質份量
過量蛋白質會對腎臟負擔過重,也可能增加寶寶日後過重機會。食物致敏原主要來自蛋白質,一下子進食過多份量,如寶寶對該蛋白質敏感,有機會引起敏感反應。媽咪在餵寶寶時,可先給寶寶吃一茶匙試看反應。相反,逐少讓寶寶接觸較高致敏性的蛋白質有助鍛鍊免疫力。
 
原味或淡味為宜
由於寶寶腎臟機能未及成年人發展成熟,如果進食與成年人一樣的味道,或會加重腎臟負擔,因此不宜在寶寶食物添加調味料,讓寶寶品嚐食物原味便可。若要加調味料,只用手指頭黏數顆食鹽的份量便已足夠。
 
規律進餐時間
定時進食,避免餐與餐時間隔太長或太短,令寶寶太餓或太飽,影響每餐食慾。
 
維持均衡飲食

讓寶寶慢慢嘗試各種食物,令飲食模式逐漸趨向似成年人的飲食習慣,持續保持營養均衡。
 
依寶寶食量調整份量
寶寶的食慾和食量會偶爾改變,如寶寶吃不下,不應強迫寶寶進食,特別是最初引入固體食物時,吃的份量會比較少。
雀巢心得精華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輔食的好開始
讀懂寶寶可以開始餵輔食的3個信號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6個月就可以開始餵輔食了,如果有了下面的表現,也表示可以給寶寶餵輔食。 1. 寶寶的頸能夠靈活轉動 2. 爸爸媽媽只需稍微扶著寶寶,他就能坐穩 3. 看到大人吃東西,寶寶也表現出很想吃的樣子,把吃的東西給他看就會張嘴。 注意:在正式給寶寶餵輔食前,媽媽可以嘗試用勺子給寶寶餵母乳,讓寶寶開始習慣用勺餵食。 適合寶寶的輔食 第一種輔食食物推薦:嬰兒米粉(即糊仔)。因為米粉易吸收且很安全,不容易引起過敏,,所以推薦寶寶食用嬰兒米粉。每天吃一至兩勺,等寶寶完全習慣後,再逐漸增加稠度,厚一點兒,並且可與已嘗試過的其他食品慢慢混合,如胡蘿蔔泥、蛋黃等食物。 嘗試給寶寶餵輔食 可以把市面有售的嬰兒米粉和母乳放在碗裡面進行衝調攪拌,但請不要使用牛奶。因為2歲以內的寶寶不能喝鮮牛奶;也不要用鮮牛奶沖調米粉,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鮮牛奶的成分與配方奶、母乳都不同,太早給寶寶喝鮮牛奶會使腎臟負荷太大,同時鮮牛奶中的鐵質不易被吸收。所以如果要沖調米粉,建議還是以母乳或配方奶為好。 米粉也可以自己在家製作。把米煮熟成飯,加適量的奶,放入攪拌機裡攪打成稀糊狀的米糊。另外,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而言,糖分、鹽分的攝入量是需要爸媽嚴格把關的,這些調味料都會加重寶寶的消化和肝臟、腎臟的負擔。不要用自己的口味來推測寶寶的喜好,害怕米粉或者是配方奶沒味道而自作主張地加入糖或煉乳,這其實是不對的。寶寶的味覺與成人的味覺不相同,成人認為淡而無味,對寶寶而言仍是可口的。 米粉準備好了以後,將寶寶維持坐姿或是讓寶寶坐在嬰兒椅上,以免寶寶噎著了。用勺子來餵寶寶,當寶寶把頭轉開或是哭起來的話,那就表示他尚未準備好要進食輔食。可以過兩天再做相同的嘗試。 寶寶可能會把食物含在嘴裡,或是反覆地用舌頭去感覺他口中的食物。爸媽們不要著急,這也是寶寶學習活動的一部分,您只要和寶寶一起感受其中的樂趣就好了。 如果發現添加米粉之後寶寶的大便乾燥、便秘,可以讓寶寶多補充些水分,或者調整米粉與水的比例,以讓米粉更稀薄些,也可以在米粉中添加蘋果泥、香蕉泥幫助寶寶消化。
了解更多
BLW VS 傳統餵食! 究竟邊樣好?
近年有些家長會考慮以嬰兒主導的斷奶方式(Baby Led Weaning, BLW)給寶寶引入固體食物,即一開始便將食物切成長條給寶寶拿着啜或吃,這與先餵米糊、粥仔的傳統做法大相徑庭。 BLW方法的理念是以嬰兒為本的照顧方式,但在應用上,家長亦要考慮寶寶營養所需和進食時的安全。營養方面,六個月後嬰兒對鐵質的需求急增40倍^,肉類(包括肝臟) 、魚、蛋的鐵質較易被吸收,深綠色蔬菜、乾豆亦含鐵質。不過有些六個月大的寶寶未會伸手取食物放入口中,只靠BLW難以令他們進食含鐵質食物,因此將這些食物調成糊狀,再用匙羹餵他們可能會較為合適。 六個月大寶寶開始轉食固體時,進食添加鐵質的米糊會較容易吸收充足鐵質。採用BLW的家長,可把調開了的米糊塗在麫包、多士上,給他們啜和吃。家長要耐心地觀察他們咀嚼和吞嚥的過程,適當時候輔助一下,用匙羹餵亦是合宜的。九個月大之後,當寶寶會用食物沾點醬汁,便可提供較稠的米糊、各式豆蓉,讓他們沾在食物上同吃。傳統做法寶寶食米糊後轉食有肉有菜的粥仔,BLW的寶寶每餐亦應有肉、蔬菜和能量豐富的食物。BLW家長備餐方案 (1) 每餐須有一種鐵質豐富的食物、一種能量豐富的食物及一種水果或蔬菜; (2) 避免硬和脆身的食物,以防鯁噎; (3) 給寶寶的食物要像牛油果般腍身,以寶寶能用舌頭和硬顎壓爛為準(可用手指捏爛作測試)。 這些務實的要訣,值得採用BLW的家長跟從。下表列出一些例子:鐵質豐富的食物,包括: 牛肉、豬肉、雞肉、魚、羊肉、肝臟、添加鐵的嬰兒米糊(塗在麵包上)、焗豆、扁豆、鷹嘴豆泥、鷹嘴豆能量豐富的食物,包括: 肉類、魚類、奶製品(芝士、乳酪)、穀物類食品;水果:牛油果和香蕉;蔬菜:南瓜、馬鈴薯和番薯避免提供容易令寶寶噎到的食物,包括: 富彈性的食物如肉丸、果凍(蒟蒻)、香腸、燒賣 黏口的食物如湯丸、棉花糖 細小的食物:如糖果、整粒果仁、花生、乾果(如葡萄乾、小紅莓)、豌豆、粟米 脆口和質感較硬的食物:未煮的蔬菜(例如胡蘿蔔、芹菜、沙律菜葉) 容易在口腔化成一堆碎片的食物:米餅、薯片、粟米片   小心處理以下食物以防寶寶噎到 烹調寶寶的食物要謹慎,應細心挑去當中的骨頭。 細小圓形的水果或食物如葡萄、櫻桃、藍莓等漿果,不宜直接給剛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嬰兒拿著吃。當他們能夠嚼爛食物,亦須將這些食物先切成小塊。 蘋果等硬身的水果,亦須待嬰兒能夠嚼爛食物,才切成薄片讓他們嘗試吃。   無論採用BLW還是用匙羹餵寶寶吃固體食物,家長都應以寶寶的需要為本,配合他們的進食能力和對食物的接受程度,靈活地為寶寶提供不同種類和質感的營養食物。「寶寶自己揸住食定餵佢好?」家長無須硬要為寶寶二擇其一。餵他們吃和提供質感適合的「手指食物」給他們自己吃是可以並存的。同時,讓寶寶與家人一同進餐,接觸各種食物,學習用餐具,幫助他們逐漸過渡至進食家常飯菜。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US. (2019). Fact shee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 Iron. Retrieved from 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Iron-HealthProfessional/. 資料來源: 衛生署網頁
了解更多
「出牙」時間表
了解更多
坐正正看更美世界
動動嘴巴學進食  懂得控制舌頭,並開始協調臉頰肌肉和嘴唇,寶寶的進食技能又邁進了一大步。之前寶寶的舌頭只能夠把食物往外推,現在它終於發揮到更大功用:就是把米糊和嬰兒食品從口腔前部往後推以便吞嚥。如果您見到寶寶用舌頭把食物推到相反方向,甚至推出口外,也無需太過驚訝。   寶寶的咽喉反射能力已經成熟,能夠把米糊和嬰兒食物推至咽喉後部,更有效地控制食物在口腔的流動。這個時候,每當他看見匙羹,就自然懂得張開嘴巴,期待滋味食物的來臨。
了解更多
1 歲寶寶踏入「大口咀嚼期」
當寶寶約 1 歲至 1 歲半時,踏入大口咀嚼期,這個時期的寶寶,飲食有以下特徵:   寶寶舌頭活動自如,可咀嚼一些軟身的肉,不過寶寶未有大牙,食物以軟身及淡味為宜 想讓寶寶享受自行進食的樂趣,可加入全穀麥牙仔餅/ 星星餅,幫助寶寶訓練小手指和學習自行進食 可用焗或炒的方法來烹調固體食物,也可加少許油,讓寶寶試不同口感,藉以練習咀嚼 在寶寶學習自行進食的過程中,難免會弄髒桌子和衣服,媽咪只要準備充足,便可安心地讓寶寶自由地進食   以下提供一些固體食物建議供參考:   1 歲以上 五穀類 較稠及有顆粒的嬰兒糊仔/ 飯/ 麵條/ 餅乾   蔬菜 寶寶可循序漸進地吃餐桌上的食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