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成長進度達標嗎?

寶寶的成長進度達標嗎?

初生寶寶出院前一般已進行了常規身體檢查,出院後到母嬰健康院登記,健康院會繼續定期跟進寶寶的健康情況,及早診斷出寶寶有沒有甚麼健康問題。家長也可留意自己的寶寶發展情況,如有疑問,要尋求醫生意見。
 
  0 至3 個月 4 至6 個月
大肌肉 • 滿3 個月時,趴下來時,可提起頭部和胸部 • 學會翻身
• 約6 個月大,會學坐
• 趴下或躺卧時,會踢腳
視覺 • 視力較弱,只依稀看到形狀
• 目光會追著有興趣的東西移動
• 喜歡色彩繽紛的圖畫
• 遠距離(1 至2 米外),也能認出熟悉的人
手眼協調 • 偶爾能拿起物件放進嘴裡
• 可緊握物件
• 會將手仔放入口。
• 會抓住有興趣的東西,放入口中探索
語言 • 會發出「呀」、「嗚」等聲音
• 看到有趣的東西,會「咔咔」地笑
• 聽到爸媽或熟人說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聲音方向
• 開始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社交 • 透過眼神和反應交流
• 被逗樂會笑
• 會對別人展露微笑
• 開始懂得認人

滿三個月的嬰兒可以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活動
  • 會更流暢和自如地擺動身體及四肢。
  • 間中會用力伸直雙腳或踢腿。
  • 俯臥(即趴著)時能抬起頭,還會用前臂支撐身體,挺起胸膛。
  • 扶寶寶坐起來時,他會抬起頭,而且頭兒不會晃來晃去。
  • 會放鬆及張開手掌。
  • 能張開手抓住放近手邊的搖鈴。
  • 會把手放到嘴邊吸吮。
  • 能把雙手放在面前把弄。
  • 會用力擺動身體和雙手,嘗試觸摸懸垂的物件。
     
視覺
  • 張望四周的環境。
  • 會定神注視人的臉孔,尤其是媽媽的臉孔。
  • 能從較遠(數呎或一至兩米外)認出熟悉的人,視線更會隨熟悉的人而移動。
  • 視線和頭部會追隨物件而左右轉動。
  • 會注視和把玩自己的小手。
     
聽覺及語言能力 
  • 頭部會隨聲音(如媽媽的聲音)的方向轉動。
  • 會聆聽音樂。
  • 聽至熟悉的聲音會笑,聽到媽媽的聲音會笑得更高興。
  • 開始模仿或發出某些聲音,如「咕咕」聲和「呀呀」聲。
     
社交溝通技巧  
  • 會以微笑與人溝通,尤其愛對熟悉的人笑。
  • 模仿媽媽的表情。
  • 會用哭鬧、發出咕咕聲、不同的表情和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 喜歡別人和他嬉戲,停止嬉戲時或會哭鬧。

促進寶寶的發展
這時候寶寶需要你經常安撫才會有安全感,這樣可培養他對你的信任,從而建立他的自信,使他能夠逐步離開你的懷抱去學習和探索,發展成一個獨立、有自信的人。

你可以做的:
  • 對寶寶的需要作出反應。
  • 摟他、抱他。
  • 和寶寶說話,唱歌給他聽。
  • 讓寶寶從不同角度及位置探索四周環境。逗他玩時不一定要仰臥在床上,可以讓寶寶俯臥。這樣不但可強化他頸部的肌肉,還可讓他更容易地觀察四周。不過,當寶寶俯臥時,記緊要有成人看顧。當寶寶能支撐自己的頭部,抱他的時候可以讓他面向外邊,看看四周的景物。
     
你可以選擇的玩具:
  • 搖鈴,讓寶寶握住搖動。
  • 色彩奪目和會發聲的懸垂玩具。
  • 把不易破的玩具鏡子掛在寶寶的床邊,讓他看看、摸摸。
  • 能播放悠揚音樂的音樂盒、錄音帶、光碟等。
     
你的寶寶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發展速度。以上資料只作為嬰孩在發展上轉變的參考。即使寶寶在某方面的發展進度與上文不同,只是表示他可能在這些方面需要多點關注,父母亦不必過份擔心。

如有以下情況, 應請教醫護人員

寶寶已三個月大,可是卻:
  • 身體軟弱無力或者僵硬。
  • 很少動,俯臥(即趴着)連抬頭一會兒也不能。
  • 總是握緊拳頭,放搖鈴到他手裡也不會抓住。
  • 不會注視自己雙手。
  • 視線不會隨眼前的物件移動。
  • 對響亮的聲音沒有反應。
  • 不會發出聲音。
  • 聽見你的聲音或看見你的臉也不會笑。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產後點收身? 幾時可以做番運動?
產後運動應注意事項   產後運動與產前運動同等重要,運動時間無須過長,每天二至三次,而每次每種運動約做十次 保持呼吸暢順,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物理治療師會因着產婦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法   產後運動的目的   強化會陰肌肉,以防止小便失禁 防治腰背痛 加速體態恢復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 保持活力和自信心,令心境開朗 生產後,何時可以開始產後運動?   正常生產後,可以在第二天起牀走動及進行產後運動。手術分娩的母親,要先徵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意見後,才可開始進行。 產後運動類別 會陰肌肉運動 仰臥 屈膝 腳板並排,膝部分開約一呎 收緊陰道、尿道及肛門口的肌肉,像忍大小二便般 此運動亦適合坐着/站立時進行   腰腹運動 (一) 仰臥、屈膝,雙腳微微分開 呼氣及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腰腹運動 (二) 仰臥 將雙膝屈起緊貼,收緊腹部,腰部壓平貼着牀,然後慢慢轉動腰部;使右膝的外側盡量靠貼牀 返回中間休息 重複向左邊轉動   腰腹運動 (三) 屈膝仰臥 收緊臀部及腰背肌肉 將臀部撐高至腰背平直,稍停,慢慢放下臀部   腰腹運動 (四) 雙手及膝蓋貼在地板上 收緊腹肌,將背部向上拱,然後慢慢放平背部   腰腹運動 (五)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 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部至肩部剛離牀,雙手及膝,稍停,慢慢躺下   腰腹運動 (六)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膊,使右肩對着左膝方向,用雙手觸摸左膝外側,稍停,慢慢返回原位 重複向右邊 日常注意事項   腰部護理要點 切記提東西或抱嬰兒時要屈膝,利用大腿力,保持腰背挺直,然後伸直膝關節,把物件或嬰兒提起   正確起牀方法 側臥,雙腳放出牀邊,同時雙手支持上身起牀   正確站立姿勢 背要直,腹部收緊   正確坐立姿勢 腰部挺直,雙腳平放在地面   足夠休息及適當運動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湊B壓力爆煲點算好?
丈夫多分擔 多向過來人傾訴 多到戶外散步 產後避免有太多太大的轉變,例如轉職或搬遷,以免要適應的事情太多 足夠休息和睡眠 把家務適當分配,抽點私人時間調節情緒 必要時約見社工或輔導員等專業人士傾談
了解更多
洗澡及換片程序
洗澡程序 Step 1 先放冷水再加熱水,水位高度大概 5 至 8 厘米。用手肘或溫度計試水溫,以攝氏 37 至 38℃為宜。Step 2 將嬰兒沐浴露加到水中。Step 3 用沾了熟水的紗巾,依次清潔眼睛、額頭、面頰和口部。Step 4 用少許嬰兒肥皂清潔頭部,用旋轉動作由前面洗到後面,小心勿讓水和泡沫流入寶寶耳朵和眼睛,徹底清潔後用毛巾印乾頭部。Step 5 為寶寶脫衣服後, 一手托著頭和頸部, 另一手托著臀部, 然後將寶寶身體放入水中, 讓水位浸至肩膀。Step 6 清潔皺摺位, 例如頸、腋下、手肘內側、大髀、膝蓋後部摺位。Step 7 輕輕打開手仔,清潔小手掌和小手指,然後清潔小腳掌和小腳趾。Step 8 一手托著寶寶頸部,另一手托著腋下,然後翻轉身體。放在腋下的手把寶寶上半身輕輕托起,以免面部浸入水中。Step 9 翻轉寶寶後,一手托穩身體,另一手則清潔寶寶的背部及臀部。Step 10 托著寶寶頭頸,同時提起雙腳,將寶寶放在預先攤開的毛巾上,輕輕用毛巾抹乾身體,特別是皺摺位。然後穿上尿片,塗上潤膚膏,再穿衣服。
了解更多
【新世代媽媽必看】母乳轉奶粉需知
【新世代媽媽必看】母乳轉奶粉需知
母乳轉奶粉需知 母乳是最好的,世衛建議媽媽於寶寶出生首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1。衛生署亦指母乳餵哺對寶寶好處很多,如減少寶寶腹瀉、呼吸道感染、肥胖風險2,減低過敏症狀3。更有助消化2!但是若媽媽因某些原因未能餵哺母乳,在決定轉用奶粉時,除諮詢醫生建議外,可參考以下雀巢營養專家分享,助您為寶寶選擇母愛級營養,同時更有信心走過母乳轉奶粉的過渡期,接力守護寶寶!1. 媽媽天然授乳分泌的的特點 蛋白質含量貼合寶寶成長所需 衛生署指媽媽的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製造和調配合適的成分,給予寶寶獨家的最佳營養2。以蛋白質為例,如下圖所示,營養不是愈多愈好,最重要是啱分量、高質量! 一般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高出天然授乳分泌的3倍4,5,媽媽如決定由母乳轉奶粉時,需留意配方奶的蛋白含量是否貼合寶寶所需。  HMO 多樣性 媽媽天然授乳分泌內有200多種母乳低聚糖HMO,而HMO 是支持寶寶免疫力的營養之一 多元HMO所帶來的免疫保護,非單一HMO能及  HMO要有多樣性,同時要重質量!媽媽可以選擇有臨床實證的5HMO^ (包括2’FL, LNT, 3’SL, 6’SL, DFL),全面覆蓋3大HMO類別,研究更指5HMO^可增強免疫保護,支持寶寶健康體格發展及腸道健康6  2. 母乳轉奶粉時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便秘母乳轉奶粉時有可能出現短暫性的便秘,媽媽無需過分擔心。若有需要,可讓寶寶在兩餐之間喝少量開水。媽媽謹記需須按照奶粉罐上的沖調指引,令寶寶攝取充足的營養和水分,不要故意將奶粉開稀。倘若便秘狀況維持一段日子,媽媽需留意寶寶的便秘問題是否由蛋白敏感引起。如有需要,可向醫護查詢含部分水解蛋白(pHF-W)的配方。體外研究實證,雀巢pHF-W 可降低致敏性1000倍7+。  3. 母乳轉奶粉時要循序漸進​​ 母乳轉奶粉時,每位寶寶都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建議媽媽可視乎寶寶接受新口味的程度來調節。為避免寶寶過於抗拒新口味或對配方奶出現敏感,媽媽可循序漸進地由全母乳至每天轉換一至兩餐奶粉,視乎情況,媽媽可選擇混哺或全配方奶餵哺。​+­1000倍指對比β-乳球蛋白,體外測試證實,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成分血清素釋放1000倍。 WHO. Breastfeed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breastfeeding#tab=tab_2 FHS. 愛從母乳開始.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20000.html#ch1_2 FHS. 奶瓶餵哺指引 - 如何正確沖調配方奶粉及安全餵哺嬰兒.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12146.html#p02 Martin, C. R., et al. (2016). Nutrients, 8(5), 279.  FAO. (2020). Milk Compos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o.org/dairy-production-products/products/milk-composition/en/.  Bauer V, et al. Abstract accepted at 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ies Conference 2021. Bourdeau, T., et al. (2021). Nutrients, 13, 3011. 重要聲明: 我們相信母乳餵哺是寶寶理想的營養開始,我們全力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在寶寶出生的首六個月以全母乳餵哺,並在適當時間引入充足營養輔食品同時持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我們亦知道母乳餵哺並不一定是父母的選擇。我們建議你諮詢醫護人員有關如何餵哺寶寶以及何時引入輔食品的意見。如你選擇不餵哺母乳,請謹記這個決定可能會難以逆轉,而且會對社會和經濟有影響。而採用間斷式的配方奶粉餵哺會減少母乳的奶量供應。在預備、使用和儲存嬰兒配方奶粉時,必須按照標籤上的指示,以免對寶寶構成健康風險。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