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B壓力爆煲點算好?

湊B壓力爆煲點算好?

產後情緒變化,可能是由於媽咪體內的荷爾蒙產生變化所影響,或因沒有育兒經驗,當產後照顧寶寶時,面對未能預計的種種情況,會容易感到焦慮不安。不妨透過以下方法,正面處理情緒。
  • 丈夫多分擔
  • 多向過來人傾訴
  • 多到戶外散步
  • 產後避免有太多太大的轉變,例如轉職或搬遷,以免要適應的事情太多
  • 足夠休息和睡眠
  • 把家務適當分配,抽點私人時間調節情緒
  • 必要時約見社工或輔導員等專業人士傾談
雀巢心得精華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溫習一下坐月Dos & Donts
Dos  爭取時間休息:跟寶寶作息,爭取最多休息時間,讓身體復元 外出穿外套、長褲,戴帽:若要帶寶寶到健康院,要保護身體,免吹風 用暖熟水洗手:促進血液循環 用薑及暖熟水沖涼:去風 食得健康:緊記適時補身 保持心情愉快:寶寶也會愉快起來 保持和伴侶溝通:記得老公是陪您走一輩子的人 Dont's 拿重物:以免拉扯分娩傷口 吹風:產後身體虛弱,以免「入風」引起頭痛或關節痛 碰冷水:以免令手腳痳痺不適 食生冷及不健康食物:以免容易生病 情緒低落:有甚麼事情都可以和家人好好商量,積極解決問題
了解更多
洗澡及換片程序
洗澡程序 Step 1 先放冷水再加熱水,水位高度大概 5 至 8 厘米。用手肘或溫度計試水溫,以攝氏 37 至 38℃為宜。Step 2 將嬰兒沐浴露加到水中。Step 3 用沾了熟水的紗巾,依次清潔眼睛、額頭、面頰和口部。Step 4 用少許嬰兒肥皂清潔頭部,用旋轉動作由前面洗到後面,小心勿讓水和泡沫流入寶寶耳朵和眼睛,徹底清潔後用毛巾印乾頭部。Step 5 為寶寶脫衣服後, 一手托著頭和頸部, 另一手托著臀部, 然後將寶寶身體放入水中, 讓水位浸至肩膀。Step 6 清潔皺摺位, 例如頸、腋下、手肘內側、大髀、膝蓋後部摺位。Step 7 輕輕打開手仔,清潔小手掌和小手指,然後清潔小腳掌和小腳趾。Step 8 一手托著寶寶頸部,另一手托著腋下,然後翻轉身體。放在腋下的手把寶寶上半身輕輕托起,以免面部浸入水中。Step 9 翻轉寶寶後,一手托穩身體,另一手則清潔寶寶的背部及臀部。Step 10 托著寶寶頭頸,同時提起雙腳,將寶寶放在預先攤開的毛巾上,輕輕用毛巾抹乾身體,特別是皺摺位。然後穿上尿片,塗上潤膚膏,再穿衣服。
了解更多
量度體溫及發燒護理
量度體溫方法 方法 正常體溫 發燒 耳探 35.8℃ - 38℃(96.4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腋探 34.7℃ - 37.3℃(94.5 ℉ - 99.1 ℉) 37.4℃(99.3 ℉)或以上 肛探 36.6℃ - 38℃(97.9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發燒護理貼士  1. 定時量度體溫 宜每隔 4 小時替寶寶量度 1 次體溫,觀察寶寶發燒狀況。  2. 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按醫生指示每隔 4 至 6 小時服用退燒藥,次數、份量及服用方法必須跟從處方。  3. 補充水份 發燒會令身體的水份流失得更快,須為寶寶補充適當水份。例如母乳含有充足水份,媽咪可以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以補充失去的水份。  4. 穿著適量衣服 穿著太多衣服會令體溫上升,必須替寶寶穿透氣吸汗的衣服,物料以棉質為佳,出汗後要盡快抹乾及更換衣服。  5. 保持空氣流通 可開風扇及打開窗戶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調教溫度至 25℃,給予寶寶舒適乾爽環境。6. 充足休息 發燒會令寶寶疲倦乏力,不宜再讓寶寶去託兒所等地方,讓寶寶留在家中充足休息。  7. 泡暖水浴 暖水浴雖然沒有退燒作用,但泡暖水能令寶寶舒服一點,助寶寶放鬆一下。如果寶寶發燒太熱,也可以暖水濕布替寶寶抹身降溫。  8. 退熱貼 可購買適合寶寶使用的退熱貼,貼在額頭或身體適合部位,以助寶寶身體降溫。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了解更多
簡易運動助修身
強化運動(針對4 組肌肉) 1. 腹橫肌(由腰椎伸延至前腹肌肉) Step 1 仰臥屈膝 Step 2 慢慢把肚臍縮入及縮緊腹部,保持胸腔放鬆 Step 3 保持收緊及回復呼吸5 秒後放鬆,重複30 次為1 組,每日3 組注意:保持呼吸,肌肉要慢慢收緊及放鬆  2. 腹直肌(腹部六塊肌肉) Step 1 仰臥屈膝,腰部壓平貼地 Step 2 收緊腹部臀部肌肉,彎起上身至手可觸及膝蓋約45 度,不須整個上身坐起 Step 3 維持3 至5 秒後,慢慢降下上身放鬆。一般可重複10 次為1 組,每日3 組   注意:彎起上身時腰背要保持平直,放鬆頸部懷孕時腹部肌肉被長期拉扯,一些孕媽咪產後或出現「腹直肌分離」, 勤做腹部鍛鍊運動,可令肌肉回復正常狀態。  3. 盆底會陰肌肉 Step 1 仰臥、坐著或站立著,將雙膝微微分開 Step 2 放鬆大腿、臀部和腹部肌肉 Step 3 集中注意力,運用3 部分的盆骨底肌肉,即尿道、陰道和肛門肌肉 Step 4 慢慢收縮和向上提升這組肌肉,就像忍尿和忍放屁般。有一種「向內及向上收緊」的感覺,盡可能將肌肉收縮,維持5 秒,然後慢慢放鬆,重複20 至30 次  4. 臀部肌肉 Step 1 臉向下,雙手雙膝作支撐,距離分別為肩膊及盆骨寬度 Step 2 將左腿向後伸直提起,維持5 秒,重複10 次為1 組,做3 組。然後右腿重複以上動作。 按周數適切進行產後運動 產後周數 帶氧運動 強化運動 0-3 - 步行 - 每周1 至2 次,每次最少2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2 次) 3-8 - 步行,游泳(如惡露已清) - 輕量阻力的帶氧運動,如急步行、原地踏步等 - 每周2 至3 次,每次20 至3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2 至3 次) - 開始輕量腹直肌及臀部肌肉強化鍛鍊 (每天進行1 至2 次) 8-12 - 持續進行固有的帶氧運動 - 適量增加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 每周3 次,每次20 至3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3 次) - 持續腹直肌及臀部肌肉強化鍛鍊 (每天進行2 次) - 如進度理想,可適量增加阻力及重複次數 12-16 - 可進階到中至高強度帶氧運動,如跑步、球類運動 - 持續各腹部及臀部肌肉強化運動 >16 - 已可回復以往運動量 - 可維持各種帶氧運動 - 腹直肌分離情況應已回復正常及沒有任何產後痛楚 - 建議繼續維持各腹部及臀部肌肉強化運動 產後體重點先算理想? 產後1 個月,理想的體重增幅是比懷孕前多出5% 至10%。如果媽咪在懷孕期體重增加20 kg 或以上,修身便需要花更多時間,保持恆常運動,身體會逐漸回復到產前狀態。  
了解更多
產後點收身? 幾時可以做番運動?
產後運動應注意事項   產後運動與產前運動同等重要,運動時間無須過長,每天二至三次,而每次每種運動約做十次 保持呼吸暢順,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物理治療師會因着產婦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法   產後運動的目的   強化會陰肌肉,以防止小便失禁 防治腰背痛 加速體態恢復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 保持活力和自信心,令心境開朗 生產後,何時可以開始產後運動?   正常生產後,可以在第二天起牀走動及進行產後運動。手術分娩的母親,要先徵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意見後,才可開始進行。 產後運動類別 會陰肌肉運動 仰臥 屈膝 腳板並排,膝部分開約一呎 收緊陰道、尿道及肛門口的肌肉,像忍大小二便般 此運動亦適合坐着/站立時進行   腰腹運動 (一) 仰臥、屈膝,雙腳微微分開 呼氣及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腰腹運動 (二) 仰臥 將雙膝屈起緊貼,收緊腹部,腰部壓平貼着牀,然後慢慢轉動腰部;使右膝的外側盡量靠貼牀 返回中間休息 重複向左邊轉動   腰腹運動 (三) 屈膝仰臥 收緊臀部及腰背肌肉 將臀部撐高至腰背平直,稍停,慢慢放下臀部   腰腹運動 (四) 雙手及膝蓋貼在地板上 收緊腹肌,將背部向上拱,然後慢慢放平背部   腰腹運動 (五)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 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部至肩部剛離牀,雙手及膝,稍停,慢慢躺下   腰腹運動 (六)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膊,使右肩對着左膝方向,用雙手觸摸左膝外側,稍停,慢慢返回原位 重複向右邊 日常注意事項   腰部護理要點 切記提東西或抱嬰兒時要屈膝,利用大腿力,保持腰背挺直,然後伸直膝關節,把物件或嬰兒提起   正確起牀方法 側臥,雙腳放出牀邊,同時雙手支持上身起牀   正確站立姿勢 背要直,腹部收緊   正確坐立姿勢 腰部挺直,雙腳平放在地面   足夠休息及適當運動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