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體溫及發燒護理

量度體溫及發燒護理

寶寶注射疫苗後,有可能會發燒,母嬰健康院或私家診所一般會給退燒藥以備所需,由於退燒藥按寶寶體重及生長情況而定,有需要時,服藥須跟足醫生指示份量。
量度體溫方法
方法 正常體溫 發燒
耳探 35.8℃ - 38℃(96.4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腋探 34.7℃ - 37.3℃(94.5 ℉ - 99.1 ℉) 37.4℃(99.3 ℉)或以上
肛探 36.6℃ - 38℃(97.9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發燒護理貼士
 
1. 定時量度體溫
宜每隔 4 小時替寶寶量度 1 次體溫,觀察寶寶發燒狀況。
 
2. 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按醫生指示每隔 4 至 6 小時服用退燒藥,次數、份量及服用方法必須跟從處方。
 
3. 補充水份
發燒會令身體的水份流失得更快,須為寶寶補充適當水份。例如母乳含有充足水份,媽咪可以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以補充失去的水份。
 
4. 穿著適量衣服
穿著太多衣服會令體溫上升,必須替寶寶穿透氣吸汗的衣服,物料以棉質為佳,出汗後要盡快抹乾及更換衣服。
 
5. 保持空氣流通
可開風扇及打開窗戶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調教溫度至 25℃,給予寶寶舒適乾爽環境。

6. 充足休息
發燒會令寶寶疲倦乏力,不宜再讓寶寶去託兒所等地方,讓寶寶留在家中充足休息。
 
7. 泡暖水浴

暖水浴雖然沒有退燒作用,但泡暖水能令寶寶舒服一點,助寶寶放鬆一下。如果寶寶發燒太熱,也可以暖水濕布替寶寶抹身降溫。
 
8. 退熱貼

可購買適合寶寶使用的退熱貼,貼在額頭或身體適合部位,以助寶寶身體降溫。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為寶寶提供最好
母乳令寶寶更加健康 天然的東西總是天衣無縫的。由母體提煉的母乳能夠滿足寶寶的所有營養需要。「度身訂造」的母乳的鈉含量和過敏性低,而且含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酵素和必要的脂肪酸,促進寶寶出生後頭幾個月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均衡發展。   母乳比牛奶更易消化,完全適合初生嬰兒的消化系統,能夠減少胃氣、便秘和肚瀉的風險,那麼寶寶就會少哭一點,夜晚又安睡得好一點… 對父母亦有好處!   另一個好處是,母乳含豐富的母體抗體,能夠強化寶寶尚未發育的免疫系統,所以飲用母乳的寶寶較少受到細菌感染,患耳朵發炎、傷風和腸胃感冒等疾病的風險亦較其他幼童低。飲母乳的寶寶患食物敏感的機會亦比飲牛奶的寶寶低。   此外,母乳亦有助發展寶寶的味覺,因為母乳的味道是取決於您吃的食物(例如甜、辛辣和香濃等)。您的寶寶會隨之接觸不同的氣味,這樣有助他們的感官發展。您的小食家一定會很喜歡!   最後一項是,母乳的成份會隨著時間,根據寶寶的需要而改變(初時會較稀,然後逐漸變得更濃以增加飽肚感),您的寶寶是飲夠即止的,覺得飽就會停下來。試想像一下,寶寶在您的懷中入睡,他的唇上還有一滴母乳… 母乳可使寶寶的情緒更加穩定 「當我在餵哺母乳的時候,我的世界好像只剩得我和寶寶一起,沉醉於喜悅當中。」餵哺母乳的時候,媽媽和寶寶互相凝望,彼此的微笑和悄悄話,是促進二人關係的珍貴時刻。如此的肌膚之親延續了寶寶在子宮時的母子連繫,讓寶寶更有安全感。餵哺母乳不只為寶寶提供食物,而且有助鎮靜寶寶的情緒,使其放鬆和更易入睡。這些「擁抱和餵哺」就像是溫暖窩一樣,有助維持寶寶情緒和心理上的穩定,提供無限量的呵護! 我應該餵哺母乳多久? 我應該持續餵哺母乳一個月、三個月、半年還是更久呢?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母親在寶寶出生後頭六個月只餵哺母乳,而不是餵其他食物或飲品。只餵哺母乳六個月,很難想像吧。我們當然知道餵哺母乳時間越長,對寶寶越有益。但要餵哺多久,還是要看媽媽和寶寶的意願,以及媽媽的生活方式。無論您決定餵哺多久,對寶寶來說都是額外的益處!
了解更多
0 至 2 歲接種疫苗時間表
注射防疫針計劃     政府醫院/ 母嬰健康院 私家診所 初生 • 卡介苗 • 乙型肝炎疫苗(第 1 針) (會在寶寶出世時在所屬醫院注射) 1 個月 乙型肝炎疫苗(第 2 針) 6 星期   • 六合一: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白喉、破傷風、無細菌胞型百日咳,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第 1 針) •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第 1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13(第 1 針) 2 個月 • 四合一: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疫苗(第 1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1 針)   4 個月 • 四合一: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疫苗(第 2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2 針) • 六合一: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白喉、破傷風、無細菌胞型百日咳,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第 2 針) •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第 2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2 針) 6 個月 • 四合一: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疫苗(第 3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3 針) • 乙型肝炎疫苗(第 3 針) • 六合一: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乙型肝炎、白喉、破傷風、無細菌胞型百日咳,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第 3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3 針) 1 歲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3(第 4 針) •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 1 針) • 水痘疫苗(第 1 針) • 肺炎鏈球菌疫苗13(第 4 針) • 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 1 針) • (甲型肝炎疫苗)(第 1 針) 1 歲半 • 四合一: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疫苗(第 4 針) • 五合一: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白喉、破傷風、無細菌胞型百日咳,滅活小兒痳痺混合(第 4 針) • 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 2 針) • (甲型肝炎疫苗)(第 2 針) 2歲   •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ACWY) 註:()括號內的疫苗為較不普遍,家長可自行選擇是否為兒童接種 在私家打3 針「六合一」,那麼乙肝疫苗會接種了4次,比起公立多了一次,這沒問題嗎? 世界衞生組織(WHO)有建議這個做法,即打齊3 針「六合一」,乙肝變相會接種 4 次,我也會這樣建議家長,尤其如果媽咪是乙肝帶菌者。而有些醫生可能會在第四個月的針改為「五合一」,即不包括乙肝,即乙肝與政府安排一樣只接種 3 次,這也是可以的,也是世衞的建議。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了解更多
簡易運動助修身
強化運動(針對4 組肌肉) 1. 腹橫肌(由腰椎伸延至前腹肌肉) Step 1 仰臥屈膝 Step 2 慢慢把肚臍縮入及縮緊腹部,保持胸腔放鬆 Step 3 保持收緊及回復呼吸5 秒後放鬆,重複30 次為1 組,每日3 組注意:保持呼吸,肌肉要慢慢收緊及放鬆  2. 腹直肌(腹部六塊肌肉) Step 1 仰臥屈膝,腰部壓平貼地 Step 2 收緊腹部臀部肌肉,彎起上身至手可觸及膝蓋約45 度,不須整個上身坐起 Step 3 維持3 至5 秒後,慢慢降下上身放鬆。一般可重複10 次為1 組,每日3 組   注意:彎起上身時腰背要保持平直,放鬆頸部懷孕時腹部肌肉被長期拉扯,一些孕媽咪產後或出現「腹直肌分離」, 勤做腹部鍛鍊運動,可令肌肉回復正常狀態。  3. 盆底會陰肌肉 Step 1 仰臥、坐著或站立著,將雙膝微微分開 Step 2 放鬆大腿、臀部和腹部肌肉 Step 3 集中注意力,運用3 部分的盆骨底肌肉,即尿道、陰道和肛門肌肉 Step 4 慢慢收縮和向上提升這組肌肉,就像忍尿和忍放屁般。有一種「向內及向上收緊」的感覺,盡可能將肌肉收縮,維持5 秒,然後慢慢放鬆,重複20 至30 次  4. 臀部肌肉 Step 1 臉向下,雙手雙膝作支撐,距離分別為肩膊及盆骨寬度 Step 2 將左腿向後伸直提起,維持5 秒,重複10 次為1 組,做3 組。然後右腿重複以上動作。 按周數適切進行產後運動 產後周數 帶氧運動 強化運動 0-3 - 步行 - 每周1 至2 次,每次最少2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2 次) 3-8 - 步行,游泳(如惡露已清) - 輕量阻力的帶氧運動,如急步行、原地踏步等 - 每周2 至3 次,每次20 至3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2 至3 次) - 開始輕量腹直肌及臀部肌肉強化鍛鍊 (每天進行1 至2 次) 8-12 - 持續進行固有的帶氧運動 - 適量增加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 每周3 次,每次20 至30 分鐘 - 腹橫肌及盤底肌肉(每天進行3 次) - 持續腹直肌及臀部肌肉強化鍛鍊 (每天進行2 次) - 如進度理想,可適量增加阻力及重複次數 12-16 - 可進階到中至高強度帶氧運動,如跑步、球類運動 - 持續各腹部及臀部肌肉強化運動 >16 - 已可回復以往運動量 - 可維持各種帶氧運動 - 腹直肌分離情況應已回復正常及沒有任何產後痛楚 - 建議繼續維持各腹部及臀部肌肉強化運動 產後體重點先算理想? 產後1 個月,理想的體重增幅是比懷孕前多出5% 至10%。如果媽咪在懷孕期體重增加20 kg 或以上,修身便需要花更多時間,保持恆常運動,身體會逐漸回復到產前狀態。  
了解更多
產後點收身? 幾時可以做番運動?
產後運動應注意事項   產後運動與產前運動同等重要,運動時間無須過長,每天二至三次,而每次每種運動約做十次 保持呼吸暢順,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物理治療師會因着產婦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法   產後運動的目的   強化會陰肌肉,以防止小便失禁 防治腰背痛 加速體態恢復 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 保持活力和自信心,令心境開朗 生產後,何時可以開始產後運動?   正常生產後,可以在第二天起牀走動及進行產後運動。手術分娩的母親,要先徵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意見後,才可開始進行。 產後運動類別 會陰肌肉運動 仰臥 屈膝 腳板並排,膝部分開約一呎 收緊陰道、尿道及肛門口的肌肉,像忍大小二便般 此運動亦適合坐着/站立時進行   腰腹運動 (一) 仰臥、屈膝,雙腳微微分開 呼氣及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腰腹運動 (二) 仰臥 將雙膝屈起緊貼,收緊腹部,腰部壓平貼着牀,然後慢慢轉動腰部;使右膝的外側盡量靠貼牀 返回中間休息 重複向左邊轉動   腰腹運動 (三) 屈膝仰臥 收緊臀部及腰背肌肉 將臀部撐高至腰背平直,稍停,慢慢放下臀部   腰腹運動 (四) 雙手及膝蓋貼在地板上 收緊腹肌,將背部向上拱,然後慢慢放平背部   腰腹運動 (五)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 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部至肩部剛離牀,雙手及膝,稍停,慢慢躺下   腰腹運動 (六) 仰臥,屈膝,雙腳合併,收緊腹部,將盆骨後轉及腰部壓平貼着牀 抬起頭及肩膊,使右肩對着左膝方向,用雙手觸摸左膝外側,稍停,慢慢返回原位 重複向右邊 日常注意事項   腰部護理要點 切記提東西或抱嬰兒時要屈膝,利用大腿力,保持腰背挺直,然後伸直膝關節,把物件或嬰兒提起   正確起牀方法 側臥,雙腳放出牀邊,同時雙手支持上身起牀   正確站立姿勢 背要直,腹部收緊   正確坐立姿勢 腰部挺直,雙腳平放在地面   足夠休息及適當運動 資料參考: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頁
了解更多
【新世代媽媽必看】母乳轉奶粉需知
【新世代媽媽必看】母乳轉奶粉需知
母乳轉奶粉需知 母乳是最好的,世衛建議媽媽於寶寶出生首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1。衛生署亦指母乳餵哺對寶寶好處很多,如減少寶寶腹瀉、呼吸道感染、肥胖風險2,減低過敏症狀3。更有助消化2!但是若媽媽因某些原因未能餵哺母乳,在決定轉用奶粉時,除諮詢醫生建議外,可參考以下雀巢營養專家分享,助您為寶寶選擇母愛級營養,同時更有信心走過母乳轉奶粉的過渡期,接力守護寶寶!1. 媽媽天然授乳分泌的的特點 蛋白質含量貼合寶寶成長所需 衛生署指媽媽的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製造和調配合適的成分,給予寶寶獨家的最佳營養2。以蛋白質為例,如下圖所示,營養不是愈多愈好,最重要是啱分量、高質量! 一般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高出天然授乳分泌的3倍4,5,媽媽如決定由母乳轉奶粉時,需留意配方奶的蛋白含量是否貼合寶寶所需。  HMO 多樣性 媽媽天然授乳分泌內有200多種母乳低聚糖HMO,而HMO 是支持寶寶免疫力的營養之一 多元HMO所帶來的免疫保護,非單一HMO能及  HMO要有多樣性,同時要重質量!媽媽可以選擇有臨床實證的5HMO^ (包括2’FL, LNT, 3’SL, 6’SL, DFL),全面覆蓋3大HMO類別,研究更指5HMO^可增強免疫保護,支持寶寶健康體格發展及腸道健康6  2. 母乳轉奶粉時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便秘母乳轉奶粉時有可能出現短暫性的便秘,媽媽無需過分擔心。若有需要,可讓寶寶在兩餐之間喝少量開水。媽媽謹記需須按照奶粉罐上的沖調指引,令寶寶攝取充足的營養和水分,不要故意將奶粉開稀。倘若便秘狀況維持一段日子,媽媽需留意寶寶的便秘問題是否由蛋白敏感引起。如有需要,可向醫護查詢含部分水解蛋白(pHF-W)的配方。體外研究實證,雀巢pHF-W 可降低致敏性1000倍7+。  3. 母乳轉奶粉時要循序漸進​​ 母乳轉奶粉時,每位寶寶都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建議媽媽可視乎寶寶接受新口味的程度來調節。為避免寶寶過於抗拒新口味或對配方奶出現敏感,媽媽可循序漸進地由全母乳至每天轉換一至兩餐奶粉,視乎情況,媽媽可選擇混哺或全配方奶餵哺。​+­1000倍指對比β-乳球蛋白,體外測試證實,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成分血清素釋放1000倍。 WHO. Breastfeed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breastfeeding#tab=tab_2 FHS. 愛從母乳開始.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20000.html#ch1_2 FHS. 奶瓶餵哺指引 - 如何正確沖調配方奶粉及安全餵哺嬰兒.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12146.html#p02 Martin, C. R., et al. (2016). Nutrients, 8(5), 279.  FAO. (2020). Milk Compos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o.org/dairy-production-products/products/milk-composition/en/.  Bauer V, et al. Abstract accepted at Pediatric Academic Societies Conference 2021. Bourdeau, T., et al. (2021). Nutrients, 13, 3011. 重要聲明: 我們相信母乳餵哺是寶寶理想的營養開始,我們全力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在寶寶出生的首六個月以全母乳餵哺,並在適當時間引入充足營養輔食品同時持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我們亦知道母乳餵哺並不一定是父母的選擇。我們建議你諮詢醫護人員有關如何餵哺寶寶以及何時引入輔食品的意見。如你選擇不餵哺母乳,請謹記這個決定可能會難以逆轉,而且會對社會和經濟有影響。而採用間斷式的配方奶粉餵哺會減少母乳的奶量供應。在預備、使用和儲存嬰兒配方奶粉時,必須按照標籤上的指示,以免對寶寶構成健康風險。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