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秒即知寶寶維他命D不足風險水平

母乳是最理想的嬰兒食物。然而,衛生署指嬰兒從母乳中所得的維他命D分量不多;特別當媽媽體內維他命D不足時,他們所得的將更少1-3

有研究指母乳平均只滿足約5% 0-12個月寶寶每日維他命D所需4*。資料顯示,香港有97%純母乳寶寶維他命D不足2! 立即看看您的寶寶是否有下列維他命D不足風險因素:


研究指,寶寶有愈多維他命D不足的風險因素,就會有層疊性遞增的風險比率,全母乳或混哺寶寶的維他命D不足風險更可高達40倍5^! 所以母乳媽媽想給寶寶更好的營養就要留意上述的風險因素,及早預防。

此外,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餵哺母乳及混哺寶寶每天補充400 IU維他命D6 ■,支持寶寶骨骼成長及免疫力1,7!


想由始守護寶寶骨骼及免疫發展? 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維他命 D, E & DHA滴劑支持寶寶100%每日400 IU維他命D所需,與媽媽一起邁向全營母乳之路。

[優惠1] 立即以$98半價試用+: https://bit.ly/3wkDNlg

[優惠2] 全營母乳組合優惠 : https://bit.ly/3qM1TDE
  • 套裝包含: 最多醫護首選** 雀巢® NESTLÉ MOM® 鎖養膠囊(30粒裝)1盒及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 維他命D, E & DHA滴劑2盒
  • 支持母乳媽媽全營免疫力^^,延續全營母乳之路同時支持寶寶維他命D攝取


*以1公升母乳為基數,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媽媽。
^與配方奶寶寶相比。
# 0-12 個月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百分比。
為避免出現維他命D缺乏,美國兒科學會 (AAP)建議由出生起,純母乳餵哺和混哺的嬰幼兒每日應補充400 IU的維他命D,直至嬰幼兒每天飲用至少1L 的添加了維他命D的配方奶或牛奶。
++免疫及營養組合指3種營養素包括維他命D、維他命E和DHA。維他命D有助骨骼和牙齒發展,以及支持免疫力;DHA有助腦眼發展;而維他命E有助支持細胞抗氧化。
+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資料來源: 益普索 (Ipsos) 市場調查研究 (於2020年6月至7月在香港進行之市場調查研究,訪問134名香港婦幼科醫護人員。在百分之九十五置信水平下誤差為±8.47%。)
^^需配合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
References​
1. 
FHS (HK). (2020). Child Health- Parent information: vitamin 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child/30078.html (Accessed on 25 Jan 2020)
2. Chan, K.C.C., et al. (2018). HK Med J, 24(Supp3), S32-35.
3. Chang, S.W. & Lee, H.C. (2019).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60, 237-244.
4, Jan Mohamed, H. J., et al. (2014). PloS one, 9(7), e100705.
5. Tung, K.T.S., et al. (2021). Nutrients, 13, 1068.
6. Wagner, C.L., & Greer, F.R. (2008). Pediatrics, 122(5), 1142-1152.
7.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2014). EFSA Journal, 12(2), 3579.
8. NIH, US (Updated 2020 Oct). Vitamin D- 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from: 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VitaminD-HealthProfessional/
重要聲明: NESTLÉ® NANCARE® DHA & Vitamin D and E Drops 並非為母乳代用品也不能替代均衡飲食。使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諮詢醫護人員意見。請勿超過每日建議分量,並將產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NESTLÉ® NANCARE® DHA & Vitamin D and E Drops為特殊醫學用途食品 (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適用於母乳餵哺或飲用配方奶粉而維他命D攝取不足的寶寶之飲食管理。
 
雀巢心得精華
如何上奶? 母乳媽媽飲食有什麼需要留意? 即睇哺乳期營養貼士!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BB皮膚常見問題大全
1. 異位性皮膚炎/ 小兒濕疹 徵狀:3 大特徵為乾燥、痕癢及皮膚紅 • 嚴重時皮膚出現細小水泡,水泡穿破後會結成痂 • 十分痕癢,搔癢後的皮膚會變得厚硬和粗糙(慢性濕疹) • 好發於面頰、手肘(及手肘皮膚摺位)、膝蓋(後摺位)和身軀成因: • 主因未明,相信與遺傳有關,但不會傳染 • 家族成員可能患有鼻敏感和哮喘等敏感性病,或對某些物品有敏感反應,如清潔劑、花粉、塵埃或食物等預防及護理: • 衣物 - 選擇全棉衣服,如冬天必須穿羊毛衣保暖,可先為寶寶穿上棉質內衣後,才穿上羊毛外衣 - 新買的衣物先洗一次,以洗掉新衣服的化學物質 • 家居 - 塵蟎是主要致敏原,選擇織布密度較高的床單和包單,以免積聚塵蟎 - 當吸塵時,帶寶寶遠離正在清潔的範圍,以免寶寶吸入揚起的塵埃 - 盡量別讓寶寶接觸毛公仔,因為毛公仔的毛質容易積聚塵蟎,如真的購買了毛公仔,可在每天陽光最充沛的時段,拿出毛公仔曬一會兒,可減少塵蟎積聚 - 同住家人別吸煙,以免令空氣污濁 - 不宜過度消毒家居,如太頻密消毒家居,反而增加寶寶對食物或環境的敏感反應,容易引發敏感症狀 • 日常護理 -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或泡澡太久也會令皮膚更乾燥。建議可使用沐浴油泡澡,水溫宜在攝氏37 度 - 經常潤膚保持皮膚濕潤,減少痕癢治療: - 醫生會按個別情況給予藥物治療,如處方含有類固醇或抗生素的藥膏 2. 嬰兒粟米疹 徵狀: • 如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小丘疹 • 多出現於寶寶的額頭、面頰和鼻子成因: • 皮脂腺未完全發育相關護理: • 出生後2 至3 周會漸漸消散,毋須特別治療 3. 熱痱 徵狀: • 細小凸出的紅疹 • 多出現於頸、背部和心口成因: • 過熱流汗,汗積聚在皮膚上引起護理: • 替寶寶清潔皮膚,保持皮膚乾爽 • 穿適量衣服 4. 尿布疹 徵狀: • 起初為紅斑,後來出現細小凸起的紅疹 • 多出現在穿著尿片的地方,如臀部、下腹、大腿、外陰及會陰成因: • 因尿液及便便刺激皮膚引起護理: • 多些換片,保持寶寶皮膚乾爽 • 換片時宜用暖水沾濕棉花清潔,避免用濕紙巾刺激寶寶皮膚 • 換片後可塗上Pat Pat 膏,保護寶寶皮膚 • 不要使用爽身粉,以免其與尿液混合阻塞毛孔,令情況惡化
了解更多
出生登記及領出世紙
登記步驟: 1. 先了解寶寶出生的醫院所在的出生登記處是哪一間(醫院一般會提供) 2. 預約:可網上預約或電話預約 3. 帶同正本文件前往登記:父母的香港身份證或有效旅行證件,以及結婚證書   寶寶要領身份證嗎? 11 歲以下的小朋友一般毋須領取身份證,但如果想帶寶寶外遊,便要替寶寶辦理香港特區護照,而辦理護照需要有身份證,所以護照和身份證一般會一併辦理。如果會帶寶寶返內地,也可預先申請回鄉證。  
了解更多
溫習一下坐月Dos & Donts
Dos  爭取時間休息:跟寶寶作息,爭取最多休息時間,讓身體復元 外出穿外套、長褲,戴帽:若要帶寶寶到健康院,要保護身體,免吹風 用暖熟水洗手:促進血液循環 用薑及暖熟水沖涼:去風 食得健康:緊記適時補身 保持心情愉快:寶寶也會愉快起來 保持和伴侶溝通:記得老公是陪您走一輩子的人 Dont's 拿重物:以免拉扯分娩傷口 吹風:產後身體虛弱,以免「入風」引起頭痛或關節痛 碰冷水:以免令手腳痳痺不適 食生冷及不健康食物:以免容易生病 情緒低落:有甚麼事情都可以和家人好好商量,積極解決問題
了解更多
產後檢查一覽
檢查項目 血糖及血壓指數 小便是否含有蛋白尿 子宮內膜及收縮情況 子宮頸抹片檢查 傷口癒合情況 惡露排放是否過量 乳房有否發炎 情緒問題(以防有產後抑鬱) 指導避孕方法   √ MOM 健康營養小TIPS 哺乳期間確保攝取足夠營養依然重要,因為寶寶腦部還在急速發展中,如果孕媽咪比較怕食魚和魚腥味,可以考慮服用含魚油DHA 的多元營養補充劑,幫助保持人奶營養充足。問問您的醫護人員!
了解更多
湊B壓力爆煲點算好?
丈夫多分擔 多向過來人傾訴 多到戶外散步 產後避免有太多太大的轉變,例如轉職或搬遷,以免要適應的事情太多 足夠休息和睡眠 把家務適當分配,抽點私人時間調節情緒 必要時約見社工或輔導員等專業人士傾談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