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秒即知寶寶維他命D不足風險水平

母乳是最理想的嬰兒食物。然而,衛生署指嬰兒從母乳中所得的維他命D分量不多;特別當媽媽體內維他命D不足時,他們所得的將更少1-3

有研究指母乳平均只滿足約5% 0-12個月寶寶每日維他命D所需4*。資料顯示,香港有97%純母乳寶寶維他命D不足2! 立即看看您的寶寶是否有下列維他命D不足風險因素:


研究指,寶寶有愈多維他命D不足的風險因素,就會有層疊性遞增的風險比率,全母乳或混哺寶寶的維他命D不足風險更可高達40倍5^! 所以母乳媽媽想給寶寶更好的營養就要留意上述的風險因素,及早預防。

此外,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餵哺母乳及混哺寶寶每天補充400 IU維他命D6 ■,支持寶寶骨骼成長及免疫力1,7!


想由始守護寶寶骨骼及免疫發展? 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維他命 D, E & DHA滴劑支持寶寶100%每日400 IU維他命D所需,與媽媽一起邁向全營母乳之路。

[優惠1] 立即以$98半價試用+: https://bit.ly/3wkDNlg

[優惠2] 全營母乳組合優惠 : https://bit.ly/3qM1TDE
  • 套裝包含: 最多醫護首選** 雀巢® NESTLÉ MOM® 鎖養膠囊(30粒裝)1盒及雀巢®NANCARE®萃乳全護營養素 – 維他命D, E & DHA滴劑2盒
  • 支持母乳媽媽全營免疫力^^,延續全營母乳之路同時支持寶寶維他命D攝取


*以1公升母乳為基數,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媽媽。
^與配方奶寶寶相比。
# 0-12 個月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百分比。
為避免出現維他命D缺乏,美國兒科學會 (AAP)建議由出生起,純母乳餵哺和混哺的嬰幼兒每日應補充400 IU的維他命D,直至嬰幼兒每天飲用至少1L 的添加了維他命D的配方奶或牛奶。
++免疫及營養組合指3種營養素包括維他命D、維他命E和DHA。維他命D有助骨骼和牙齒發展,以及支持免疫力;DHA有助腦眼發展;而維他命E有助支持細胞抗氧化。
+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資料來源: 益普索 (Ipsos) 市場調查研究 (於2020年6月至7月在香港進行之市場調查研究,訪問134名香港婦幼科醫護人員。在百分之九十五置信水平下誤差為±8.47%。)
^^需配合均衡飲食及適量運動。
References​
1. 
FHS (HK). (2020). Child Health- Parent information: vitamin 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child/30078.html (Accessed on 25 Jan 2020)
2. Chan, K.C.C., et al. (2018). HK Med J, 24(Supp3), S32-35.
3. Chang, S.W. & Lee, H.C. (2019).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60, 237-244.
4, Jan Mohamed, H. J., et al. (2014). PloS one, 9(7), e100705.
5. Tung, K.T.S., et al. (2021). Nutrients, 13, 1068.
6. Wagner, C.L., & Greer, F.R. (2008). Pediatrics, 122(5), 1142-1152.
7.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2014). EFSA Journal, 12(2), 3579.
8. NIH, US (Updated 2020 Oct). Vitamin D- fact shee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Retrieved from: 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VitaminD-HealthProfessional/
重要聲明: NESTLÉ® NANCARE® DHA & Vitamin D and E Drops 並非為母乳代用品也不能替代均衡飲食。使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諮詢醫護人員意見。請勿超過每日建議分量,並將產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NESTLÉ® NANCARE® DHA & Vitamin D and E Drops為特殊醫學用途食品 (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適用於母乳餵哺或飲用配方奶粉而維他命D攝取不足的寶寶之飲食管理。
 
雀巢心得精華
如何上奶? 母乳媽媽飲食有什麼需要留意? 即睇哺乳期營養貼士!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湊B壓力爆煲點算好?
丈夫多分擔 多向過來人傾訴 多到戶外散步 產後避免有太多太大的轉變,例如轉職或搬遷,以免要適應的事情太多 足夠休息和睡眠 把家務適當分配,抽點私人時間調節情緒 必要時約見社工或輔導員等專業人士傾談
了解更多
量度體溫及發燒護理
量度體溫方法 方法 正常體溫 發燒 耳探 35.8℃ - 38℃(96.4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腋探 34.7℃ - 37.3℃(94.5 ℉ - 99.1 ℉) 37.4℃(99.3 ℉)或以上 肛探 36.6℃ - 38℃(97.9 ℉ - 100.4 ℉) 38.1℃(100.6 ℉)或以上 發燒護理貼士  1. 定時量度體溫 宜每隔 4 小時替寶寶量度 1 次體溫,觀察寶寶發燒狀況。  2. 遵從醫生指示服藥 按醫生指示每隔 4 至 6 小時服用退燒藥,次數、份量及服用方法必須跟從處方。  3. 補充水份 發燒會令身體的水份流失得更快,須為寶寶補充適當水份。例如母乳含有充足水份,媽咪可以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以補充失去的水份。  4. 穿著適量衣服 穿著太多衣服會令體溫上升,必須替寶寶穿透氣吸汗的衣服,物料以棉質為佳,出汗後要盡快抹乾及更換衣服。  5. 保持空氣流通 可開風扇及打開窗戶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開冷氣調教溫度至 25℃,給予寶寶舒適乾爽環境。6. 充足休息 發燒會令寶寶疲倦乏力,不宜再讓寶寶去託兒所等地方,讓寶寶留在家中充足休息。  7. 泡暖水浴 暖水浴雖然沒有退燒作用,但泡暖水能令寶寶舒服一點,助寶寶放鬆一下。如果寶寶發燒太熱,也可以暖水濕布替寶寶抹身降溫。  8. 退熱貼 可購買適合寶寶使用的退熱貼,貼在額頭或身體適合部位,以助寶寶身體降溫。 想知道更多各育兒階段會遇到的情況及應對方法,歡迎加入雀巢防敏媽媽會,免費獲取更多懷孕及育兒小錦囊!
了解更多
寶寶首三個月快速成長
奇妙的大腦   有趣的是,在兩歲之前,寶寶大腦的體積已達成人腦部的八成。首數月寶寶的大腦會發展出很多複雜系統,並一直沿用至長大。要妥善建立這些路徑,他需要充足的營養,否則大腦未必能全面發展。鋅、鐵、碘、維他命B、膽鹼、 DHA奧美加3脂肪酸等對大腦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首數月,寶寶的大腦會透過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攝取上述營養。 不斷成長的小肚子   首數月寶寶製造的消化酵素很有限,所以他只能消化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而母乳在比例上含有更多乳清蛋白,較易讓嬰兒消化及吸收。隨年月成長,他的消化道會逐漸成熟,慢慢開始進食和消化不同食物。 母乳對於寶寶發展中的消化系統較為溫和,因為新生寶寶的消化系統在首六個月仍正在不斷成長,對於母乳以外的蛋白質源會非常敏感。而且,母乳比普通牛奶配方奶粉有更多乳清蛋白,通常較易被寶寶發育中的消化系統所消化和耐受。   直至六個月大之前,寶寶只會從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中攝取身體所需營養,所以您無需為他的進程太過著急。但需留意普通牛奶蛋白配方奶粉含有較大蛋白分子,較難消化及有可能引致寶寶患敏感症。   登記尊享試用優惠
了解更多
洗澡及換片程序
洗澡程序 Step 1 先放冷水再加熱水,水位高度大概 5 至 8 厘米。用手肘或溫度計試水溫,以攝氏 37 至 38℃為宜。Step 2 將嬰兒沐浴露加到水中。Step 3 用沾了熟水的紗巾,依次清潔眼睛、額頭、面頰和口部。Step 4 用少許嬰兒肥皂清潔頭部,用旋轉動作由前面洗到後面,小心勿讓水和泡沫流入寶寶耳朵和眼睛,徹底清潔後用毛巾印乾頭部。Step 5 為寶寶脫衣服後, 一手托著頭和頸部, 另一手托著臀部, 然後將寶寶身體放入水中, 讓水位浸至肩膀。Step 6 清潔皺摺位, 例如頸、腋下、手肘內側、大髀、膝蓋後部摺位。Step 7 輕輕打開手仔,清潔小手掌和小手指,然後清潔小腳掌和小腳趾。Step 8 一手托著寶寶頸部,另一手托著腋下,然後翻轉身體。放在腋下的手把寶寶上半身輕輕托起,以免面部浸入水中。Step 9 翻轉寶寶後,一手托穩身體,另一手則清潔寶寶的背部及臀部。Step 10 托著寶寶頭頸,同時提起雙腳,將寶寶放在預先攤開的毛巾上,輕輕用毛巾抹乾身體,特別是皺摺位。然後穿上尿片,塗上潤膚膏,再穿衣服。
了解更多
寶寶飽餓知多少
掌握何時餵哺   與換尿片等其他需要相比,辨識寶寶的肚餓訊號相對容易。雖然並非所有寶寶的反應都一樣,但下列指引可助您了解他們的飲食需要。 肚餓的跡象   哭鬧或表現不滿。 把手指或拳頭放入嘴巴,或吸吮手指。 觸碰他的下巴或嘴唇時,他會張大嘴巴和搜索乳頭。 蠕動或揮動手腳。 動手動腳、舔東西、咂嘴或發出細小聲音。 掌握寶寶何時吃飽    即使只是嬰兒,您的寶寶也有辨識吃飽的能力。除非寶寶體重下降(分娩後立即出現此情況屬正常)或您感覺到他出現其他問題,否則寶寶最清楚自己的需要。 吃飽的跡象   開始吃奶後,不時停下來,又或每次只吸吮數下。 如餵哺母乳,寶寶會不時鬆開媽媽的乳頭。 放慢吃奶速度或已安然入睡。 吐出或不理會媽媽的乳頭。 餵哺時表現煩躁或容易分心。
了解更多